p1, p2, p3


2. 惑人自惑之夫子

Puzzled and Frustrated Mentors

 -8/10/2016

錢鍾書在圍城中有一節説及教育工作者:

蘇小姐不出話,唐小姐低下頭。曹元朗料想方鴻漸認識的德文跟自己差不多,並且是中國文學系學生,更不會高明——因為在大學里,理科學生不起文科學生,外國語文系學生不起中國文學系學生,中國文學系學生不起哲學系學生,哲學系學生不起社會學系學生,社會學系學生不起教育系學生,教育系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不起了,只能不起本系的先生。」這個描述,至今多少還有些現實意義。

url: http://book100.com/novel/11/98709/5243.html

傳 道授業解惑乃教育工作者天職,若本身知識水平不足,便有負社會所託。任何政治人物承諾之福利,無論如何包裝,本質都是一種再分配工具,説白點是利益輸送一 種,從部份人之腰包提取税款轉移到另一部份人之手中,福利主義者所提倡之措施,更是一種制度性之經常性轉付賬款(institutional recurrent transfer payment),這是一種永久性之羅賓漢政策,遠比一次性之資助耗費更多公帑及承擔更長時間,卻每每是由中產買單,只是打上保育、民生和民主旗號,劫公 帑以濟民(包括刁民)便被描述成是維權。至於對不涉欺詐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是一種行業和貿易保護主義,會歪曲資源分配,增加監管成本,擴大官僚體系規 模,損害產業總體效率及效益,和完全自由經濟會產生分配不平等一樣,有利亦有害,所以張五常教授對內地勞動法和近年的土地政策不以為然,但現實中只能謀折 衷,當是購買民心安定之社會成本。完全計劃經濟不可行,完全自由市場也不可能,否則貧富過度不均會惹起階級仇恨,可是絕不可能認同反智,不科學,非理性之 民粹,那是大多數人之暴政(the tyranny of majority),並非民主。

美 國佔領華爾街運動説是 1%富人vs 99%窮人,九成財富掌握在百份一人手中,以堅尼系數和經濟結構看,香港情況應該相若,但那1%的富人是大財閥,不是中小商販,更不是自僱勞動人士;香港 九成企業是十人以下小企,僱用五成勞動力,百份之5大企僱用差不多其餘一半勞動力,大部份小商販和自僱勞動人士收入之金額及穩定性已比不上有公帑做後盾之 教師和公務員,為富不仁才親建制不知從何説起;建制離地,非建制同樣離地,大多教師之生活是冰心女士年青時之啞玲式生活,從家庭到學校,更加不接地氣。

國 慶黃金週,內地大小公司放假3至7天,一些貨單要在假期前完成便得要趕工,香港內地經濟活動呈互補狀態,但香港依賴性漸高,實業生產是實體經濟部門 (real sector )中最實在之環節,不是説搬便搬,身處其中做實務工作之勞動個體才是更有資格對此問題發表意見之人,大談搬回本地自給自足者,應該都是四體不勤之空想家, 説到四體不勤和空想,出處便跟教育和老師又拉上關係。

話説子路跟著孔子週遊 列國,一次在路上掉了大隊,見路旁有一位用拐杖挑著除草工具之老者。子路問道:「你看到一位老師模樣之人經過沒有?」老者說:「你是說那個四肢不勞動、五 穀分不清楚之人嗎?他有何資格為人師呢?」說罷,老先生便自顧自地繼續除草。子路知道遇見高人,恭敬地站在一旁靜靜地觀看,老者看在眼裡,隨後邀請子路留 宿一宵,並特地殺雞煮黍,招呼子路吃了頓飯。第二天子路謝過老者,追上大隊,將經過告知孔子,孔子認為是隱世高人,旋即帶眾人回頭拜訪,奈何獲知老者已出 門,無緣得見。子路說:「有能力不當官實屬不對。長幼間之禮節,不可廢除,則君臣間之大義,又如何能拋棄?欲獨善其身,會壞了君臣間之倫理關係。君子當 官,是履行其應盡之責任。儘管天下大同之理想,大家早已知道無法實行。」典故出自《論語》《微子‧七》:

子 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 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 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這老者史稱「荷蓧大人」,是當時之隱士。據《史記》記載,子路碰到「荷蓧大人」是在孔子從楚國回蔡國途中,也是孔子最困難之時刻,因各國國君都不願採納孔子意見,不少高人包括老子都規勸孔子歸隱,這位老者應該也是一位隱世高人,對孔子和現實脱節而空談理想作出批評。

孔 子不愧為萬世師表,被人譏諷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即是和生產勞動脱節,用現代説話講便是離地;在春秋無義戰之世界要當官行仁政,相當於現時之「大愛 左膠」,空談自主、獨立和當世界公民之理想而不顧國際政治現實。孔子面對批評卻不以為忤,自我反省之餘,還想虛心請教,當今沒有多少人能做到,大多會回罵 批評者功利,短視和欠缺理想,堅持己見。孔子結束其向列國自薦當官之旅程後,專心教育和著作,在出仕和歸隱間闢一入世之新途,《論語》《衛靈公》記載孔子 用兩位賢臣之不同處事態度來解釋自己之抉擇: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史 魚是一以貫之,不計時局形勢,以當官為己任。蘧伯玉則不同,邦有道則出來作官,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字面意思是捲起收入懷中,即隱藏自己。子路之看法近史 魚,孔子則近蘧伯玉,孔子將二人賢德並稱,其實也是況人自況,説明儒家奉行通達權變之彈性原則,會因時而化,因地制宜,也能各適其適,並不離地,否則何以 有資格為人師表。

本地高官養尊處優過久,大多離地,小衙吏也同樣離地,政府 部門中,EDB 可能是最不接地氣之一個,還多「左膠」,拿著六百多億公帑(2014-15一般教育約400億, 大學150億),佔政府總開支4000億中15%,是政府最大開支項目,號令天下,校長教師莫敢不從,卻管不出一個譜來。甚麼要堅持,甚麽要通達權變,經 常處置失當,言論上是「大愛左膠」,行為上是保守官僚。遠一點有「求學不是求分數」之謬論,連改成較合理之「求學不只是求分數」也不懂,語文和思維邏輯 皆不達標,可和某時代之白卷英雄雙輝映。近一點是為節省區區相當萬份之三之200萬經費違反平機法,拒絕為弱智兒童聘請外藉老師;課程大綱宣揚之祟高理想建 基於西方文化,惟報喜不報憂,對華夏文化則反之,容許一些有明顯政治傾向和未經學術界充份認可之個别人士將其思想寫進中小課程,如宣揚和美化充满民粹色彩 之社會管理模式、普通法優越論及法治進化階段論等,矮化其他文明,抬捧部份西方人宣揚之單元文化價值觀,有失公允持平,間接直接令學生認知上偏頗激進,甚 至數典忘宗,厭惡自己之民族身份,智慧比不上二千多年一個荷蓧丈人。

再引用西方經驗,教師工會是利益團體(interest group),和家長、僱主、商界等對立,而且愈來愈嚴重,被視為阻礙教育改革之保守勢力,對提升專業水平作用不大。東 方文化本來尊師重道,但如果教局官員和教師在政治化環境下把持失當,把人家子女培養成憤世疾俗而好高鶩遠之癈青和憤青,不願腳踏實地,無心學習實務知識技 術,一心只想如何以公義之名求分配得更大份額,吃盡免費早午晩餐,將社會運動當作生產活動,那就如荷蓧丈人所言,惑人自惑,孰為夫子,愧當傳道授業解惑之老師。

- 未完 -

p1, p2, 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