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官方研究評論 Unofficial Civil Research
特別聲明
環保陷阱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Trap
(香港繁體版)
-27/4/2024
1. 環保概念的誕生
環
保概念的誕生,可追遡到1962年一本科普書《Silent Spring》 (寂靜的春天),英文版400多頁,中文版約300頁。作者Rachel
Carson在50年代從事環境保護工作(environment
conservation),她的研究發現當時廣泛使用的殺蟲劑(pesticide)
對生態做成極大的傷害。此外,她用美國五湖區工業廢料排放物(industrial pollutants)
對野生動植物的傷害作為證據,主張限制人工合成化學品的排放,提出生態平衡的概念。但她的意見在初期受到化工業界的激烈抵抗,經過反覆的論證,加上全世界
工業化國家累積下來的污染病例,終於在當時的先進工業國家內形成主流意見,承認污染對環境的禍害,開始制訂環保策略,也將有關概念和知識編入七十年代的大
專課程內,再漸次推廣到基礎教育中。香港在七十年代引進,當時的概念很粗淺,第一是減少或停止使用毒性強烈的殺蟲劑,第二是減少資源消耗,對富裕國家而
言,環保政策相當於鼓勵大家節儉,又正藉石油危機,經濟和道德上,政府面對的阻力不大。九十年代時,美加開始推行垃圾源頭分類,當時發達國家的人均消耗熱
能 (單位是卡路里calorie)是落後國家的幾倍甚至十倍以上,他們搞環保,多少帶有點自我反省的態度,感覺到他們是真誠的。
2. 環保在實踐中的政治考量
現
實中,科學家致力研究毒性較溫和而且較易降解(compostable and
degradable)的殺蟲劑,而塑膠等難以在自然界分解的物質,則要進行回收在技術上有很大的進展,像DDT那樣的殺蟲劑已是全面停用,廢物回收循環
再用的技術也逐漸完備,但如何按用者自付原則公平地將成本依責任分配,則是最大的難題。資本家則致力轉移污染程度高的產業到落後地區,變相輸出污染。資本
家將生產轉移到落後地區,很多只是為了逃避環保成本和追求更高利潤,同時間,他們亦要確保技術的壟斷,所以要借助政治和軍事上的力量來禁止技術擴散,具體
的操作是將環保概念細緻化成複雜的計算公式和法例,例如將碳排放的限額不成比例地分配給富裕國家,限制不符合環保規格的貨品進口,並利用知識產權觀念將生
產技術透過法律將知識壟斷,遏制落後地區的追趕,令他們的產業只能停留在低技術,低增值和高污染的發展階段中,將環保問題政治化,結果是做成國際上貧富國
家間的矛盾。
3. 環保背後的資源分配爭議
只有天真的人,才會相信國際間會有公平競爭,事實上,競爭中的勝利者,一旦被趕超,便會憑著過去累積的優勢,千方百計地奪回勝利的寶座,"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 更承認戰爭是競爭的最終形態,公平競爭不過是宣傳上話術。在這個大環境下,環保便成為近年遏制後進國家發展速度的有效工具。一些自命緊貼先進國家理念的人更特別亢奮,要將一些先進國家提出的概念儘早實現,而不是因應本身條件和實際情況來選擇執行,例如之前內地一位著名公知主張中國接受的碳排放方案,是27個發達國家的11億人口獲得44%的份額,平均每億人口4%。餘下的55億人口分配其餘的56%,平均每億人口約1%。換言之,發達國家人均排放額是其他國家的4倍,這是哪一門子的公平?
環保帶出節儉和減少污染的概念沒有太多爭議,但扯上碳排放,便不是定論。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錢維宏教授是其中一位,他指出碳排放循環在歷史中比溫度上升的循環反而滯後了約100年,所以因果關係並不明顯,地球溫度的循環可能是其他的因素所引致。
4. 不考慮客觀環境的環保其實不環保
其實先進國家的環保並沒有做得如想像中那麽風風火火,碳排放的進程一再推遲,根據香港物業高管提供的資訊,在垃圾袋征費問題上,媒體報導不盡不實,世界上採用指定收費垃圾袋的地區,有3個在亞洲,只有一個在德國,而且他們並非在全國實行,試點只是國內一個城市內的部份地區,德國那裏收集垃圾的方式是每星期或每兩個星期1次,換言之居民要自備垃圾分類存貯設備,臺灣是居民在垃圾車到達時將垃圾親手交付,不合規格的會當面遭到拒收,不是每個地paper%20straw方都有條件做到。香港寸金尺土,全年大部份時間天氣炎熱,自行貯存垃圾廚餘根本不可行也不衞生,基本是每天都要清理一次或以上。勉強實行,只會更不環保,據他們計算,以香港現時一般大廈(社區)的收集垃圾方式,每千戶每月的膠袋成本要增添5萬元,每戶平均50元,若由居民自行承擔,費用更高,還未計算強制執行所花的監察和調查費用。
環保餐具,亦同樣會水土不服,西方人設計的一次性用品(single use utensils),很多只適合在高緯度的低溫和低濕度地區中使用,在香港高溫潮濕環境下,木制和紙制餐具的耐熱、耐水、抗壓,防黴和防蟲程度都大打折扣。應付七百萬人的迴圈回收產業鏈,更不可能靠一紙命令來建立。未有完善配套設施和替代品前,倉卒實行,只會弄巧反拙。
5. 三思而後行規避環保陷阱
中
國人是擅長創造奇跡的民族,例如綠色能源的開發令碳中和有機會提前實現,便超出西方人的預料,但不是靠運氣或盲幹,之前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是成功的因素,中
國文化中早已包含循環再用的概念,取諸於土地亦回歸於土地。例如用堆肥保持地力,五千年以來養活了世界四份一的人口,在化肥出現後曾被貶得一文不值,現在
用有機種植(organic
farming)包裝起來,竟成為高檔的農產品。環保的大方向應是正確的,只是某些環保的理論,包含太多隱藏的陷阱,沒有充份的準備前,實在不宜生搬硬
套,自綁手腳。
Reference 參考資料:
1. Silent Spring (Amazon.com)
Introduction: Rarely does a single book alter the course of history,
but Rachel Carson’s Silent Spring did exactly that. The outcry that
followed its publication in 1962 forced the banning of DDT and spurred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the laws affecting our air, land, and water.
Carson’s passionate concern for the future of our planet reverberated
powerfully throughout the world. As Carson reminds us, "In nature,
nothing exists alone.”
The introduction by the acclaimed biographer Linda Lear, author of
Rachel Carson: Witness for Nature, tells the story of Carson’s
courageous defense of her truths in the face of a ruthless assault form
the chemical industry following the publication of Silent Spring and
before her untimely death.
“Wonder and humility are just some of the gifts of Silent Spring. They
remind us that we, like all other living creatures, are part of the
vast ecosystems of the earth of the earth…this is a book to relish: not
for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but for the promise of life’s
possibility.” —from the Introduction
2.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钱维宏教授
https://www.cas.cn/xw/zjsd/201002/t20100210_2772580.shtml
3.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争议焦点与反思
https://www.ccchina.org.cn/Detail.aspx?newsId=12958&TId=57
4.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https://zh.m.wikipedia.org/zh-hk/2009%E5%B9%B4%E8%81%94%E5%90%88%E5%9B%BD%E6%B0%94%E5%80%99%E5%8F%98%E5%8C%96%E5%A4%A7%E4%BC%9A
5. 哥本哈根氣候談判初步分析
https://www.oxfam.org.hk/tc/what-we-do-category/initial-analysis-of-the-copenhagen-climate-talks
6.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Climate Emergency (UN Fact Sheet BAsed on IPCC Research Result
https://www.unep.org/facts-about-climate-emergency?gad_source=1&gclid=CjwKCAjw57exBhAsEiwAaIxaZqVa0W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