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Network: um_bloggers | imagebank | videoworks | essence | business home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blog of Uncle Ming's Gallery

I have always been among those who believed that the greatest freedom of speech was the greatest safety, because if a man is a fool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encourage him to advertise the fact by speaking. (我以為讓愚蠢的人自暴其醜, 正是最大之言論自由所以是最安全的主因)

WOODROW WILSON (編輯組譯)


1. 資科人看世界之12


尋找社會臨界點之量化值

Searching for the Threshold Point of a Society
-15/7/2011

無極 PoleZero


註:  以下內容, 純屬作者一般個人意見,不能視為有法律約束力之專業意見,凡涉及如投資、法律、會計、建築或醫療等受法律規管行業之專業問題,如有疑問請自行向具專業操守 之相關專業顧問或從業員查 詢

免 責條款 DISCLAIMER




社會學的科學外衣

不久前劉兆佳教授談臨界點,惹來一窩風的議論,可見劉教授的江湖地位,雖未至於一言而為天下法,亦足以是一言而為天下驚,反觀市井旁討活的小市民, 就是呼天搶地,大喊大叫天下不公,民怨已達極限,即使理據充份,亦只會是聽者渺渺。其實民間聲音,不少早已有臨界點的警告,但臨界點是社會學從自然科學及 應用科學借用過來的概念,很多時跟其他用來將社會學打扮成科學的概念一樣,只流於空泛敘述,而無法量化成具體數值,這麼近、那麼遠,總說不出所以然,幸好 臨界點在科學來說亦好不了太多,例如對地震預測,科學家量度地殼板塊間之壓力或張力大小,然後估計到什麼時候出現移動,釋出能量,產生地震,準確度還不如 鳥獸蟲魚的本能直覺,舊樓簷蓬的鋼筋混凝土在什麼橫向應力下會突然斷裂,都只能是約數,失修時更難估計,所以工程人員唯有將安全系數訂得很高,例如2或以 上,即在實驗室中能承受約每平米是十公噸的,實際只容負苛五公噸,但好歹有個說法,總不會像社會學家般由論者說了算數,做民調的算是較具體一點,但也不曾 見有民調專家有勇氣說臨界點在那個水平,劉教授說已經接近也被轟得要事後狼狽收回,其實橫豎也是靠估計,亦容許安全係數,大人物一言九鼎,不便把話說死, 我們是小市民,說錯了沒人計較,不防大膽假設,由大家小心求證。

臨界點在科學上是一種非連續性的突變現象,跟漸變現象不同,在臨界點前,好像沒有任何異像變化,但臨界點一過,變化便在電光火石中突然發生,而且幅 度很大,原子中電子在能階中變換,會吸收或釋放出光子,便是跳躍式的變化,在柔韌金屬上施力,會慢慢拗曲變形,但在堅硬材料如混凝土上施壓,會突然崩塌, 事前沒有徵兆,看來搞社會研究的,是希望用臨界點來描述一些看來是突如其來的社會現象吧。

科學概念上還有一個點,很容易跟臨界點混淆,就是拐點(point of inflection),拐點是趨勢轉變的所在位置,例如三角學中的正弦及餘弦係數,隨傾角變化會在零和一中變動,過程是一條循環波動的典線,先彎向上, 到達某一位置後便改為彎向下,慬微積分的便知道怎樣找拐點,那是斜率最大的一點,所以是二次微分等如零的位置(註),由於拐點是連續變化曲線的特別位置, 跟臨界點的性質不同,如果說是臨界點,便應是描述跳躍式變化的非連續事件,既然介定臨界點的定義和適用範圍,那就由在下這個資科人提出幾個數字讓搞社會學 的人士作個參考。

註: 拐點 point of inflection:
一次微分(first derivative)是斜率(slop),二次(second derivative)微分是斜率曲線的斜率,一次微分曲線的斜率等如零代表原方程式斜率到達最高或最低點)
point of inflection
Source: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flection_point


1. 簡單大多數

首先一個可能的臨界點是50%,對只有零和一的資科人來說是最認同不過的,在社會事務中,也就是簡單大多數的分界點,只要超過一半認同,那怕是多 0.1%或更小的數量便算是通過,但採用簡單大多數估計社會人士的意見,中間舉棋不定的人變成最終決策人,還有做成50%+人士對50%-人士的專政,依 據這樣的比例通過的決策要堅持執行很危險,其實大家未有共識,更不要說確認為臨界點,正反雙方只會處於膠著狀態,爭拗不休,嚴重時可令一個社會撕裂為兩個 對抗社群。

用訴諸大多數的方法找尋真理其實很不科學,一個道理是否正確那可以由多數人說了算數,不要說簡單大多數,就是主要大多數也不能用來作為判別檢驗真理 的方法,例如哥白尼的地球繞日說便跟當時大多數人的想法不同,後來結果證明大多數人輸給一個人,說明真理原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類情況不單在科學探究過 程中屢次出現,有關人類社會的事務亦有不少,但近年來搞社會科學的,總愛說少數服從多數,什麼事也來投票決定,所以在下從不覺得社會科學是科學,科學真理 不能由投票來決定,且慢不高興,那不是貶詞,不是科學可以是更高層次的學問,例如是藝術或哲學,做過群眾工作的會發現,同一件任務或簡單到同一句說話,由 不同的人來做或說,效果可以有天淵之別,例如俊男美女向著鏡頭悻悻然地說:傻瓜,怎麼還不改用某某產品,粉絲們被罵後還甜在心裡,換了是隔壁的豬扒嬌或豬 肉榮跟你說同一句話,包保全身毛管直豎,不即時反面也心中咒罵,可以保證他們身體組成原素的物理及化學性質相同,但說話所起的作用絕對不是一般的物理化學 作用可以解釋到,那是一種比物理化學作用高不知多幾個層次的相互作用,可重覆性及預測性在同一個體上大概還有點用,不同個體間適用性便很低,所以西施撫心 皺眉時美得不可方物,東施效顰時卻醜得可以殺人,這些不能通過重覆測試驗證及預測的事物,科學家其實束手無策,不明白社會學家何以甘心向低層次的學科看 齊,應該挺起胸膛說,科學只適用在死物及低等生物上,研究的是形而下的物質和個體,社會學研究的是形而上的事件和原理,層次遠遠超過,不過有時為了應酬一 些低層次的要求,也用上一些科學方法來輔助解釋吧了。例如簡單大多數,不必太放在心上,平庸的人本就佔大多數,從來傑出人士都有雖千萬人吾往矣那種千人敵 萬人敵的氣慨,一句頂萬句,錯了便捨得一身剮,那有這麼窩窩囊囊,事事都先去做民調,問大多數人站在那邊才敢去幹,既不包保正確,亦不見得科學,所以簡單 大多數一定不是臨界點。

2. 主要大多數

一些行政管理原則中用三份之二作為改變重大事項的門檻,三份之二意味著正反意見比例達到二對一,但跟簡單大多數一樣,人多勢眾跟正確並沒有必然關 係,而且還要看兩個陣營人士的質素,理直氣壯的一方,再加上人的質素,以寡勝眾的例子多不勝數,一些例子何止以一敵二,簡直是以一敵十,二對一不見得就穩 當。

3. 壓倒性多數

孫子兵法有一段是這樣說的:「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看來孫子以五對看成壓倒性多數 的起始點,可以主動出擊,以百份率來計算,便是83.332%對16.667%,但社會學把數字說得這麼仔細實質意義不大,為方便理解,可以看成80%對 20%或85%對15%,一旦正反意見有這個比例,便有可能出現質的轉變,但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人多勢眾的一方是不是願意起來戰鬥,對一個熱愛 和平理性的中華民族來說,「五則攻之」還是會有激烈戰鬥,傷亡就免不了,所以不算是好個選擇,換了是其他強悍民族,不要說「敵則能戰之」(即旗鼓相當), 甚至「少亦不會逃之」,而是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但死得轟烈,不留血脈,便很難有東山再起的一天,這樣說來,中國人會考慮一個更安全的比例,按孫子的意 見,十對一的數量便可以用圍困而不必戰鬥的方法來制敵,所以蒙古人及滿清人初期表面上戰勝漢人,實際上漢人數量遠遠超過,又何止十倍,蒙古人及滿清人雖然 似是統治者,但整天被充滿敵意的漢人包圍著,壓力很大,心理不平衡,膽子小一點的第三四五代已受不了,很快便自己精神崩潰了,蒙古人強硬一點,反而更短 命,滿清嘗試扮成漢人,仍捱不過三百年,日本人最不懂孫子兵法的神髓,竟以寡犯眾,結果不出幾年便完蛋(就算是從甲午戰爭起計也不過約50年);十對一換 算成百份率是91%對9%,為了容易掌握,說成90%對10%也收貨了。

可是十倍還是不保險,因為這些人裡頭還有些不堅定,部份說不定是騎牆派,隨時變節,那就會在圍困過程中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大好形勢被打回小好,再 下去甚至小好會變成不好,按照工程學般乘上一個安全係數例如2便是20對1,換成百份率是4.762%對95.238%,化為整數大約是95%對5%,這 樣有點兒靠譜了,當為數5%或更少的人作出一些違背了95%或以上的人的意願時,人心思變,縱然只有一半略多(50%/95%=52.632%)的人站出 來搞對抗,也有10倍的數量,如其中十份一是激進份子,人數比例也有5.263%那麼多,令那5%的少數人寢食難安,直至精神肉體崩潰為止,所以95%應 該是劉教授說的臨界點了,外國人沒有中國人那樣含蓄,90%已是差不多了,當我們的下一代越來越西化,忍耐能力越來越低,應該漸漸會和外國看齊,這樣說 來,80%是第一度警誡線或黃線,90%是第二度警誡線或紅線,95%便是真正的臨界點。難道劉教授掌握了一些內部數據,知道市民對某些社會現象不滿的比 例已近95%那麼多,一時間說漏了嘴?


- 完 -


小傳 Biography

自小即獨鍾情科技,小學時已遍讀「十萬個為什麼」,初中物理課講授古典力學 F=ma 之時,私下卻神遊愛恩斯坦狹義相對論之 E=mcc  (即 E=mc2 ), 對經史子集,嗤之以鼻,以為古中國之科技無足稱道,豈料高中某日於圖書館中抱讀廣義相對論、正苦思不解時,偶翻老子道德經以解悶,驚為天書,繼而再閱莊子, 易經,更嘆為觀止,近代科學之多個劃時代之理論,竟已為古人一一論述,諸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惋如將宇宙起源,正反物質 之誕生,基片粒子之結構以至元素周期之規律濃縮為密碼般,再翮閱雜書如周髀算經,以至小說神話如山海經,搜神記,乃知古中國之科技知識及國人之想像力,並 非如想像之不濟,不過為政者重文輕理,獨貴仕而輕農工商,寧務虛而不務實,上有好之者下必有甚然,故聰明才智之仕,盡委身於儒法之學,勤習治人之術,奇兵 利器能工巧藝皆目為形而下者之雕蟲小技,盡皆凐沒在民問,凡與實際生活及經濟生產有關之工藝技術,唯有賴師徒制口授耳聞,代代相傳,有系統整理立於文字 者僅聊聊可數如天工開物,凡涉抽像科學概念之理論,更混合超自然之想像, 化身為比形而上學更形而上之玄學如風水命理等,有見及比,從此自號無極,誓以課餘工餘時間,疏理古代文 獻, 還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之本來面目

monop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