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者寡的行業 金融業能養活一千萬人的可能性是不能抹煞的,隨著大中華區的經濟發展,香港以金融業服務這個經濟區域、猶如紐約和倫敦之於美洲和歐洲甚至全世界,但「養活」有兩種方式,一是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的「養生」之法,意味著凡有生產力的民眾皆能參與生產活動,即按自由競爭市場根據邊際生產力 marginal productivity 決定的報酬,賺取合理回報;縱然有小數因能力或殘障而需要社會給予部份援助,仍能有尊嚴地生活。另一種是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養生」之法,小數具聰明技術知識者負責生產,然後以財富轉移的方式 transfer payment ,把社會上沒有合適工作的弱勢社群供養起來;但不恥接受嗟來之食的會心存抗拒。心灰意冷的未必感恩甚至心生怨懟,對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都構成障礙。金融業正是如此。
現 在的金融業,已不是慬得用百分率計算複利的人便能上崗的行業,那些由類似長春藤大學般頂尖學府調教出來的專家設計出來的投資工具,莫說中學生,一般大學 生,數學底子和金融知識差一點也弄不通,結果做財富管理有如賣點心,弄不通唯有叫客戶瞎著眼睛信招牌,如果這也算是專業從業員,那麼那些股票代號琅琅上 口、在銀行或證券行的終端機前炒炒賣賣、買賣股票外匯如往日買字花或濠江買輪盤的家庭主婦或住家男也是一份子了, 如此說來,解決就業還不簡單,只要發動全民炒股,便等同全民就業了。當然,說說笑話倒無防, 要真個認真看待當然行不通。每年那約十萬個新勞動人口中能有多少勝任?三百萬勞動人,金融業又能為他們提供多少適配的職位?
驅趕養生工業的不智
老樸早說大量驅趕工業離開一個城市的政策不智,最近看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撰文反對國內珠三角近來驅趕中小企的政策提到,一位朋友搞的是被摒棄的工業,竟被美國垂青,原來是為了其"養生"的特性。低技術而勞動力密集的行業,存在價值不只限於經濟產值及形象的考慮,而應加上其創造低技術工作職位的能力。過去二十年以種種不利工業的政策,把香港工業整治到奄奄一息,低技術勞動力唯有流向物流、飲食、清潔及保安,令這些行業供求失衡,勞動市場更進一步向大企業傾斜,專買monosony 成份不斷增加,工資水平大幅下調,加劇貧富縣殊。單靠幾套宣傳短片呼籲終身學習就能提升勞動人口的技術知識水平嗎?搞 教育培訓,縱使有完善配套長遠政策,非十年不為功,何況香港教育問題一大籮,畢業生水平低仍在其次,欠自知之明且不願幹低微工作是大害;社會言論一面宣傳 職業無分貴賤,但一面又大談擁抱智識經濟,對個別行業如金融、資訊、旅遊等推崇備至,鼓吹轉型取締低技術工業,令年青人鄙視低技術行業,不明白職業貴賤不 以技術高下來區分。
過去的經濟政策沒有正視不同能力的人在整個人口中是根據自然規率作常態分佈 normal distribution的,有能力勝任金融業的可能不過是十多二十個巴仙,加上接受培訓後可從事較簡單工作如櫃檯出納的總也不會過四十巴仙,這不是瞎猜,看會考的合格率便知梗概,只有維持產業的多樣性 diversity 才能提供足夠的與勞動力適配的職位。
安能辨我是投機的金融業
再者,金融業在美國及其影響下,過去三十年間,由於過份強調自由,實際是放任不加規管的一套政策大行其道,金融業已由當初為服務實體經濟而產生及存在的一個三級產業 tertiary production (即一般人所謂之服務業),變成一個有自我目的而存在的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仍在,但已成次要,主要活動,都是投機買賣 speculation, 香港人相信是最早期用"炒"來命名這類活動,現在炒作已成為投機的同義詞,性質跟賭博沒有兩樣。
賭博是明碼實價莊閒對賭行為,參與者都會對自己的賭博行為直認不諱,不接受賭博的大可稱他們是真小人,但金融業又確仍有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對貿易、融資、匯兌及風險管理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參與者是投資 investment,融資 financing、套戥 arbitrage、 分散風險抑或炒賣,除被騙將炒賣工具當等同存款的無知人士外,都會心裡明白;但正是這一點兒的功能,令那些主導金融市場、不斷熱烈鼓勵炒賣得不亦樂乎的各 式人等,振振有詞地從事炒作活動而抗拒監管,認為投機等同賭博的大可稱他們是偽君子。真小人的明槍易擋,偽君子的暗箭難防。
金融市場中,有多少成份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交易、有多少屬炒作行為,光看交易本身性質是不能分辨的,這是監管困難之處,例如一份外匯掉期合約,可以是出入口商正常的對沖活動 hedging ,以便鎖定利潤或成本,甚至交易員是利用不同市場價格差異的低買高賣套戥操作 arbitrage,令市場價格趨向一致,這些都是有積極意義的經濟活動,但亦可能是純粹的"裸買"或"裸賣",即長倉 long position 或短倉 short position 都是沒有一個相關的逆向交易 reversed transaction 抵銷,交易完全曝露在價格上落的風險中、是本質與賭博無異的行為,要禁制這類活動,難道要參與者全面披露財政狀況?
槓桿率放大風險
這種純粹賭博的交易,如果投入資金跟交易價值相等,槓桿率 leverage 只是 1 ,最大的風險是虧掉所有,仍未算可怕,但如果槓桿率是投行慣常採用的十多倍至駭人聽聞的五十甚至六十多倍,那風險亦同樣地被放大了同等倍數,例如以十倍槓桿率進行買賣,等同以一元資本進行或承諾進行十元交易,只要價格升跌十個巴仙,賺賠淨額便等同全部的投入資金,即收益率或虧蝕率達百分之百,餘此類推,如果槓桿率達六十倍,只要價格變動高逾 1.667% ,賺賠淨額便等同全部的投入資金,風險之高,可想而知。
故事到此還未完結,由於衍生工具derivative 的出現,可以令槓桿率以複式- 即多次乘方的方式無限次倍大,這些工具和操作,令流動資產比率或新一點的資本充足比率 capital adequacy形同虛設,沒有有效的管制,最終難逃爆破命運。
假精算真賭博的信用掉期合約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保險業的精算學 acturary也被濫用,本來保險業的精算學經過多年來在理論的發展和實踐中的驗證,已大致上極為完備,保險亦是金融業中最穩健的一個部門,但一方面保險公司見獵心喜,不甘心國庫券或低風險債券的投資回報,參與衍生工具的炒賣活動,災難性結果已由 AIG寫在 2008 年歷史中。另一方面,精通精算會計的專家,利用精算學的概念,設計出類似 CDS 般的衍生工具,認購這種投資工具的人士,賺取的實際是保費 premium,然後集體保證在某一信貸事件 credit issue 中的貸方 creditor 能獲得預算收益,但收取的這些費用,壓根兒不能算是傳統保險業所謂的保費。
機率是保險業計算保費的理論基礎,而機率的準確性與樣本數量成正比,隨樣本的數量增加,實際的機率便愈趨近理論的機率,這便是機率理論中的大量定理 Law of Large Number;所以無論壽險、火險,汽車意外保險,保險公司都有賴大量的客戶,才能準確預算賠償金額,亦憑這個估計來訂出該收取的保費,以壽險為例,我們可以根據過往人口死亡率,估算出某一個年齡之男性或女性的死亡率,客戶群愈大,那實際死亡率便愈接近估計,正常來說,跟全部人囗統計得出的平均年齡比較,十萬個客戶的實際平均年齡,偏差要比十個隨機抽取的樣本得出的數據會小得多。如果只有單一客戶而要估計他的年齡並作承保,不如稱為賭盤算了。在保險的操作過程中,客戶只須要付出等同投保財產價值極少的某一百分比,便得到意外一旦發生後獲得賠償的承諾,而保險公司集合大量客戶交付的保費,為其中一些意外 casualty 受害的客戶提供賠償,透過這種集體承擔風險的安排,令意外的損失變成可操控和承受的風險 manipulated risk 。但現在 CDS 實際是反其道而行,眾多的投資者,用畢生的積蓄來擔保單一或有限數個信貸人的收益,來換取那小得可憐的保費,這是假保險。如果你告訴存戶這等同以全部存款來賭某人的命有多長,會有那麼多迷債苦主嗎?
5/12/2008
經濟數據便是証據
mv=pq (m:貨幣數量; v:貨幣流動速度; p:產品價格; q:產品數量)
分隔風險 降低金融災難影響
12/12/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