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專生性別分佈說虛假平等
False Equality, On the Sex Distribution of Student In-take of Tertiary Education
小標題、註釋及部份錯別字為22/7/2010 後加
註: 以下內容, 純屬作者一般個人意見,不能視為有法律約束力之專業意見,凡涉及如投資、法律、會計、建築或醫療等受法律規管行業之專業問題,如有疑問請自行向具專業操守之相關專業顧問或從業員查 詢
-8/7/2010 眾生平等非西方思想獨有 近數十年來,在西方思想主導之社會出現一股對平等和公義的追求熱潮及實踐試驗,效果亦相繼呈現。由於道德含金量高,由蘊釀到成為具體政策,幾乎是所向披靡,不是沒有反對者便是反對者怯於聲勢而不敢發聲,基本上,「眾生平等」這個概念在東方人的哲學來說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佛道兩教便屬於知與行皆一致確認眾生同源及擁有同等權利的宗教,嚴戒殺生,歷史上便曾記載成吉思汗因道教全真派邱處機(1148 - 1227,全真七子之一)之一席話( 元史.釋老志:「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而止殺,保住數以萬計之人命;乾隆皇為白雲觀邱祖廟題詞稱讚道:「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 道教雖奉老子為宗師,實結合佛教及民間五行陰陽之術而成,如全真教由王重陽所創,便以《道德经»﹑《般若波羅蜜心經》﹑«孝經》為必修 經典,混雜儒釋道三家學說,跟道家不盡相同,只緣佛道二教戒律太嚴,常人難以全面遵從,屬出世法,中國人本土的儒道兩家思想,雖然不嚴戒殺生,亦強調天地 人三才之和諧,儒道兩家視人為萬物之靈,故得萬物供養,道德經第十二章曰:「五色,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 目,故去彼取此。」,教世人清心寡欲,縱然殺生而食,亦只限裹腹,不該為滿足色香味等目鼻口舌之快感而濫殺。儒家思想以仁義為經,禮記謂:「諸侯無故不殺 牛,丈夫無故不殺羊,士庶無故不殺犬」,論語鄉黨篇記載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 食」。後人斷章取義常解作孔子為遂色香味之欲而講究烹調技巧,然而證諸孔子向以簞食瓢飲為美德,曾言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從上文下理推 斷,所記載實為起居飲食衣著祭祀的禮儀及衛生措施,禮失求諸野,看日本料理便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處理食材之態度,見魚餒肉敗色惡臭惡等不食是衛生常 識,所謂不時不食,除可解作飲食定時外,以孔子一以貫之的仁道思想,其實也包含順應天時予萬物休養生息之意而非為求美味,跟今日休漁期的精神一致;下文有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之言(即使無肉,一切步驟仍該完整),更說明孔子所言主要講述程序(protocol)細節而非追求色香味之享守,套用 今日術語,是講述程序正確(procedure correctness) 。孟子主性善,認為「人皆有惻忍之心,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故君子遠庖廚」。一言以敝之,就是不濫殺。 通篇累牘,不過說明東方人哲學相信宇宙萬物同源,理應並 育而不相害;既然恩及禽獸,豈有不至於人,層次較西方人只講求人類平等更高,今日環保份子所倡導之保育思想(conservation of environment) 和可持續發展概念(substainability),不過是用西方現代語言將同一哲理重新演繹,內容並未超越儒釋道之宇宙學 (cosmology) 及倫理學 (ethics) 觀念。奈何中國歷代統治者,表面上尊崇儒釋道三家之說,暗地裡卻自有一套帝王之術,為防謀朝篡位逼宮奪權弒父 殺兄戕弟之行為,甚至不傳子孫,但在權力面前,後代自有途徑自行學得這套權術,所以儒釋道中眾生平等之觀念從未在歷代皇朝的實際管治文化中體現出來,反而 在今日被目為小農經濟的傳統國民生活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農忙之餘,但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處處有敬天畏地順應自然的思想貫串其間,有異於西方工業革命前後那類戰天鬥地征服自然的進取思想,跟西方 保育運動人士倡議之簡樸生活模式極為相近,。 父權社會非東方社會專利 父權社會並非單純是東方社會所獨有,由穴居時代開始,基於生理上的差異而出現兩性間的自然分工,由原始部落演化至國家的出現,這個內外 分工依然有現實意義,保家衛國以至生產勞動都與體力及勇悍不能分割,一切之權利,與生存權利比較下,便變得無關重要,現時在文明世界侃侃而談平權的人士, 當然無法想像在絕對暴力前的有限選擇;例如五胡亂華時,鮮卑族和羯族最為殘暴,攻城掠池後,男丁盡殺,漢族女子則不單為奴,而且被充作軍糧,史上記載是晚 被姦淫,朝則如牲畜般被屠宰烹煮而食,呼為「雙腳羊」*,部份漢人且戰且退至南方,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之人口遷徙(史稱衣冠南渡),部份漢人經整合後奮 起抵抗,以牙還牙,及後造成另一場種族滅絕的大屠殺,羯族人可謂自食其果,幾近滅絕。 在殺戳戰爭中或戰爭威脅中,人只餘下原始求生本能,一切 文明道德觀念已無關重要,所以男性主導的所謂父權社會不過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這甚至可視為自然界之偶發事件,因為具備兩性之生物品種中,不見得雄性在體力 和體型上屬必然的強者,很多物種,甚至出現雄性在交配後遭更強壯之雌性喫掉的情況。西方能先東方一步邁向男女較平等的階段,工業革命改變生 產模式令體力變得次要是其一,控制生育的方法令女性能夠在生兒育女有更大的操控權、從而脫離生理羈綁是其二,武器演進令直接格鬥需要減少是其三。更由於武 器的殺傷力已大至令戰爭中只能出現雙輸而不再有勝方,大國間出現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反而降低,在相對較穩定和安全的環境下,經濟生產及人文科學的知識及技 能取代體型、體能、格鬥技巧和戰爭策略等與軍事相關的個人品質,成為文明建制社會中的生存要素,父權社會瓦解是遲早問題。
-12/7/2010 以枉矯枉 後患無窮 但父權旁落不等如代之以母權或婦權社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向來是最危險的矯錯方法。女性在政社工商界進入高層領導的比例一直增 加,這都在預料之中,研究一般確認男女性之總體智力差異並不顯著,只是個別範疇各有長短,理論上最終整體上會平分春色,但現時在所謂先進文明地區中的教育 發展中,卻出現一個極端現象,就是女性在正規學校中,佔據了愈來愈多前列位置,結果在高等教育的性別分佈中,在短短二三十年間完全顛倒過來,西方國家男女 生比例已在四六之比,香港一如既往,凡事都走過了頭,很多個別學系已達三七開,教院據聞已接近二八比率,那該如何解釋。 中國儒家文化所秉持之中庸之道,常被誤解為和稀泥之道,以為在不同意見中各取其半即是中庸之道,這不過是皮相之見,其實「不偏之謂中, 不易之謂庸」,中庸之道,是適當(adequate) 且具有普世價值之常規(universal principle) ,因為偏激與否,世人常以當時盛行之思想(prevailing thoughts)比對而得出,倘思潮盡傾向某一方,中道亦可能被視為偏激,例如邱處機身處之年代,人皆嗜殺,止殺已是當時另一極端,但以現代和平人士標 準,止殺不過是不殺無還擊能力的戰敗者及婦孺,遠未及今日之人道主義,止戰才是徹底,卻不明白在酣戰年代,甚至勝方亦無力止戰,只有雙方都同時具有停戰誠 意才能達致,勝方止殺是淡化仇恨邁向和解的第一步,敗方不存報復心態是關鍵,例如二戰便是一戰戰敗國德國對戰勝國肆意壓搾作出報復而爆發。邱處機進言是切 合時勢的舉措,勝過空談一步到位、堅持原則而實際永不到位的極端主義者。 如今倡議男女平等,知易行難,形式上之平等不難做到,實質上之平等卻 談何容易;更由於男性背負數千年來父權社會壓迫女性的原罪,每每處於被動捱打位置,無從辯解拒絕,造成矯枉過正之情況不斷出現,香港則慣常做得過火而不自 覺。如果說現行教育制度公平,那面對高等教育男女失衡,一面倒地向女性傾斜,我們豈非只能承認男性智力較女性低?這理論當然更難令人信服。 公平不是表面平等 只怪我們對平等(equality) 的認識,大部份人還停留在平等即相等(equal in quantity) 的層次,更不要說知道公平(equitability ) 為何物。且以一個簡單之例子看公平不等如數量上之相等,過往建築物設計時,建築師並沒有考慮男女的生理差異,男女廁的面積大小相約,但男女生理有別,在人 流密度高的地方,結果是女廁門前都是一條長長的等候隊伍,新建的建築物,很多已將生理有異的因素考慮在內,女廁門前的奇景不復再見,原來要達致兩性之實質 公平,得先要接受表面上數量上的不平等。現行教育制度的表面平等,正是造成男女生實質上不公平的原因,中期結果是高等教育男女生失衡,現時已極為明顯,長 期結果將是社會結構失衡,今日亦有跡可尋,將會在往後十年內愈趨明顯。 如果失衡只在五個百分點內,一般都算是可接受範圍,類似統計學之信賴區間 (confidence interval)*, 如在十個百分點之間,已屬警誡範圍,西方國家高等教育性別失衡已進入此範圍並引起關注,表面上本地大專教育性別平等指數 (gender equity index) **大致相若,但以一個重男輕女觀念根深蒂固之社會而言,則情況並非想像般輕微,部份學系或學院情況達三七甚至二八開,更是制度性缺陷 (institutional defect) 存在的明顯證據,仍說現行教育制度公平的人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戰後初期仍屬典型父權社會,教育的體制並非主要因素,男性接受教育機會較多是基於社會大氣候重男輕女,家庭因應經濟能力只能作出帶有性 別歧視的選擇,都是外部因素(external factors)使然,後來經濟條件改善,教育逐漸普及,強迫教育制度出現後,教育機會已非單純是學位供應問題而是學位質素問題,學童能否進入名校對將來升學影響至大,因 為重男輕女觀念在國人社會根深蒂固,甚至與父母教育水平無關,看傳媒繪影繪聲報導名門世家或知名人士(celebrity)求子爭寵的現實肥皂劇,便知重 視子祠的文化基因深藏國人體內。這是源自生活經驗之感覺,老樸沒有做過量化的實證調查,恕難引用什麼數據,況且數據不見得準確,港人向來自命是中國人中思 想最現代化的族群,拿著問卷答生兒育女的性別傾向問題,準會答不介意,心中怎麼想是人人曉得,但有如皇帝新衣誰也不願說出來,無論如何都不 似西方國家男女平等觀念已進入深層文化已有好一段時間,加上適齡學子中男性仍略多於女性(二十歲以下人口),社會及文化等外部因素皆未逆轉至令女性佔優, 按理如果教育體制對性別效果屬中性,高等教育女多男少之現象絕對不應出現。如今性別失衡竟反轉過來,除非我們如前所言,承認先天智力是性連遺傳,男性是先 天較女性愚蠢,否則便是教育體制之內部因素(internal factors)大大有利女性,不單抵消社會文化對男性之偏袒,還造成逆向變化,超額完成。老樸先此聲明,本人意見只是平常人以平常心觀察事物後,本著是其是、非其非之原則作出之平常見解,並非蓄意挑戰平機會及立法會議事堂之尊貴委員。 性別差異是學術共識 以人為研究對象之各門學問,諸如人類學,社會學,生物學、心理學或教育學等,基本上都承認性別差異的存在,姑勿論差異是環境因素還還是 遺傳因素做成,學者都頗為一致地接受這個差異足以引發顯著明確的行為及表現上之分別,但一旦涉及可能歧視女性這個敏感問題,便沒有多少人願為有關政策或措 施背書,因為對政治人物或公眾人物而言,這等如是公關自殺,此外,由於個別差異及環境差異之影響往往又大於性別差異,反對性別差異者輕而易舉便能找到個別 例外個案 (exceptional case) 或偏離中心值 (mean, median and mode) 的偏差個案 (deviation) 當作反例 (counter example)來反駁。在現實世界如何將性別差異分離 (isolate) 量化 (quantify) 出來達至西方治學那一套科學方法的標準,難倒了學者,結果在學術論述承認性別差異,對公共政策之含義,特別是有可能對女性利益有損的情況下則含糊其詞***。
- 18/7/2010 學習環境、內容及評估與性別差異之關係 兩 性間行為模式及取向有差異根本是常識*,為人父母或跟年青人有密切接觸的人士都應有同感,但這個籠統之感覺,科學點來說,只是一個整體分佈的微小差異,以較 明顯且能客觀量度之學科成績為例,語文科成績之常態分佈曲線是女學員較男學員偏向較佳成績一方,而數理科則剛剛相反,惟這類分佈之標準差 (standard deviation) 高,簡單來說,即是成績分佈區域分散,致令互相重疊區間廣闊,要找男生較女生語文成績佳的例子絕對輕而易舉,往往令差異的實質意義受質疑,對無法客觀量度 之行為,更令處處愛以西方計量分析方法馬首是瞻的人士有反對口實。 本來生物學或人類學 對兩性差異之成因都有近似理論,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男女性出現自然分工,女性在洞穴中留守負責哺育下一代,故在言語表達及人際溝通方面之能力有較佳發展, 男性在野外追蹤狩獵,故對時空認知及邏輯推理之能力得到反覆增強,這理論的可靠程度還是留待學者探討,兩性差異之存在事實卻是常識、經驗和感覺。現時之正 規教育,是接近洞穴式內之學習多於野外式的學習,本地學校更甚,由幼兒院開始,小孩子便被要求在斗室內安靜地聆聽老師講解,在學習評估方面,小學之主要科 目中,中英數三科內兩科皆屬語文,英文更是外語,側重語文能力多於時空數理認知能力,中學課程,由於大部份資歷之最終考試都以英文為應用語文,語文能力之 要求滲進每一學科,整個教育體制表面對兩性平等,實質對男性不公平,女孩子心理及生理都較男孩子平均早熟二至三年不等,偏愛較為靜態之活動,加上語言能力 較強,適應本地教育制度之能力遠高於男性,當女孩子聚精會神聽課時,男孩子卻早已神遊太虛,思想在宇宙星空中馳騁,男性學習天地,也許更宜在廣袞大地上和 無垠窮蒼下,不然就是設在實驗室內對著大堆物質材料思考原子及分子之納米小宇宙,再不然是在綠茵場上跟一群小伙子競逐體能球技;所以不少男性天才如牛頓、達爾 文、愛迪生或愛恩思坦等在前期學校教育中都並不特出,甚至被評為有語言溝通障礙,但離開傳統教室,思想獲得解放,便綻放為懭世天才,牛頓在鄉間蘋果樹下悟 道,達爾文隨船環遊世界時在自然界的物種中看到進化論,愛迪生在物料間敲打揣摩發明無數用品,愛恩思坦在畢業後才在數字和公式的空間中算出解釋宇宙時空關 係之相對論。 在
八十及九十年代移民潮移居外地之移民,提供不少例子,顯示女性學習語文之能力甚至不會隨年齡大減,不少夫婦,儘管丈夫學歷學問較高,如果沒
有外文底子,總是難以掌握新移居地之語文,妻子則往往在三數年間便能應付,即使年逾知命甚至達耳順之年之女長者,能繼續學習外語的大有人在,往日由於父權
當道,民間有限制女性入學之不公平傳統而令女性難以取得高學歷,教育本身體制對男性不公沒有受到關注,至普及教育時代到臨,教育當局採用男女分流之學位分
配制度作平衡措施,本來亦非全無根據,例如美國種族混雜地區,為照顧弱勢族群,也因為白人背負屠殺土著及販賣黑奴之原罪,高等教育學位會按人口分佈調節,
故少數族裔如非洲裔或原住民即使成績較差,入學機會反較其他族裔高。在本地,縱使令男女進入中學機會均等,男生在中學學習評估極度偏重語文之情況下,亦自
然會
落後於女生;惟平權思想高漲,這權宜措施逃不過女權份子的法眼,堅持不接受依據兩性人口分佈之計算學位分配的方法,要求兩性合流依成績排列,老樸閒來翻查
立法會過往會議紀錄,重讀九九年當年有關更改中學學位分配制度之法案及辯論(OFFICIAL RECORD OF PROCEEDINGS,
Legislative Council, Wednesday, 24 November
1999)**,當年持合流主張之尊貴議員,盡佔道德高地,教育當局雖然請得吳清輝先生助拳,
可惜礙於官僚體制無法自承教育政策及評估方式有先天缺陷,左支右拙下,敗下陣來,從此男女合流,同齡同級男女生成績一如所料,女優於男,小學升中後較多女
生得以佔據較佳中學,進一步擴大男女學習表現差異,至大專學位爭奪時因為屬淘汰賽,男生劣勢便完全顯現出來,由時間推算,合流分配學位導致陰盛陽衰之勢不
過是剛開始,以本地採用外語作教學語文令兩性能力差異更明顯之客觀情勢下,如無相應措施令遊戲規則變得較為公平,失衡現象將進一步加劇並超越西方國家,再
一次超英趕美。 遊戲規則之公義影響社會深遠 堅持依成績分配學位
而不問教學模式,課程內容及評估方法,猶如設計男女廁所時給予相同面積而忽略生理差異,表面平等而實不公平。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臏教田忌以
下駟對上駟、上駟對中駟、中駟對下駟之法,令齊威王以二勝一負贏得宗族的賽馬,以今日公平競技之原則來判斷,這是使詐,所以賽馬都分班次;學習評估偏重中英語文,猶如女成生以上駟及中駟分別對男生之中駟及下駟,數理則是以下駟對上駟。結果學歷跟學識和能力之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 降低,學歷高
而日常生活技能(life
skills)
匱乏現象普遍,男女皆然,但在高學歷女強人身上反差尤其強烈,加上國人社會之深層文化傳統仍重男輕女,更令女性承受預期以外之壓力,一邊廂高高在上向一眾
男性下屬發號司令,一邊廂卻在思量如何體面地弄懂某儀器之開關或閈啟一個不知類型之檔案,局部性對女性有利之制度對爭取男女平權之長遠目標是利是弊大有疑
問。 挑起老樸對此問題興 趣是近年出席年青一代親友們之婚宴時所見的現像,發覺大部份中產階級的新婚夫婦,都是女方學歷較男方優越,否則女的多是內地人士;換言之今日香港女性十年寒窗苦讀後, 如不欲委身「下嫁」學歷以至收入都不如自己的男性伴侶,便少有選擇,還得要男伴不向內地另謀她選,不避「高攀」之嫌願意迎娶而才行,當然女權份子大可說傳 宗接代是父權社會迂腐思想,但如自然界生物無法覓得異性交配延續物種,依物競天擇原理可說是一種失敗之生存模式,人類又豈能例外,成功女性不能建立家庭養 兒育女,將男女平權文化透過血脈及家庭教育延續下去,豈非有違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從個人所觀察到之有限實例,只覺配偶雙方如果學歷相若且屬專上程度,則多 是經了解而結合,關係較穩定,縱然離異亦是因更了解而分開,過程一般文明理性;學歷男高於女則是最能與社會傳統融和,也是穩定婚姻,甚至當初盲婚啞亦不乏 終成佳偶的例子;一旦學歷女高於男,總是凶终隙末,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悲劇收場;至於兩人教育程度不高,盡是貧賤夫妻居多,不說也罷。 年青人談戀 愛,總不易明白婚姻不單是兩人之事,還要接受對方之家人及朋友,在荷爾蒙引發之激情過後,始發覺彼此活在不同世界,男性對人際交往要求較低,言語及心靈交 流需求不如女性強烈,故此即使伴侶欠缺交流之能力及知識也無不可,女性面對心智見識皆不如自己之伴侶及其一眾朋友,如何能待得長久。作家徐訏曾說:「女人專一而不永久,男人永久而不專一」(見«傳薪集.家»),女性 對伴侶要求比男性要嚴謹是源自生物的天性,社會風氣雖變得更開放,但非大變,兩性心理及生理差異非人力可以在朝夕間改變過來,以一個扭曲之學制製造一 個同齡人口女性學歷偏高之社會,女性幸福指數是否就得以提高,倒要問問那些日間呼風喚雨,夜靜時攬孤枕獨眠、膝下無兒無女之女強人,在權力和家庭之相對邊 際效用中,如何取捨。 - 21/7/2010 窮二代男性之悲哀 現行學制不單做成性別上之不公,更大問題是做成貧富間之不公,
有富爸爸的男孩子,面對不利的遊戲規則,索性不參加遊戲算了,反正父母有的是金錢,在英國的著名公學或歐美國家找一家著名私校留個學位還不容易,除非驕縱
過度,在家庭教師無間斷的調教下,到西方國家跟當地人比拼,通常水平有過之而無不及(華人子弟成績較白人優異有統計數字為依據),中產家庭之男孩子,大多
亦會在課餘時到補習社進補,不致落後女生太多,只要能進大專,女性優勢便不再那麼明顯。窮
爸爸的孩子當然悲哀,困在狹窄的教室,面對沉悶的課程,用一種跟現實生活和傳統文化都沒有連繫之外來語文學習知識,沒有其他支援,男孩子則更是悲哀,學校
生活規律刻板,違反男孩子好動活潑之天性,大學之路本已遙不可及,懂性一點的,看見沒有背景關係之大學畢業生畢業後拿一萬數千月薪,還要掮上一屁股的債
(學生貸款),更覺心灰意冷,知識創富談何容易,對他們來說,強迫教育是生活中之無奈,恨不得盡早脫離苦海。 -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