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學生暴亂看年青人之盲點 (1-6)
Exploring the Blind Spot of Youth from the Student Chaos in UK
(21/12/2010 - 15/1/2011)
註: 以下內容, 純屬作者一般個人意見,不能視為有法律約束力之專業意見,凡涉及如投資、法律、會計、建築或醫療等受法律規管行業之專業問題,如有疑問請自行向具專業操守 之相關專業顧問或從業員查 詢
免 責條款 DISCLAIMER
-21/12/2010
1. 輕言推倒重來,破而不立
繼希臘、冰島、愛爾蘭及法國相繼因政府縮減開支而發生大大小小之暴亂後後,英國亦由於財政緊絀,大學學費大增至原有三倍之多,學生及同情者已發動多 次抗議行動,亦多次演變成暴力衝突,嚴重程度遠超本地抗爭,對東方習慣以較和平理性方式抗爭之人士可說難以想像,相信西方國家大力宣傳西方文化體制優越的 人士更無法明白,何以如此方式產生之政府,決策階層會作出如此拂逆民意的政策。其實,這無非說明一件事實,即使西方國家如何巧妙地包裝,骨子裡,管治階層 都是屬於精英的代表,人類世界還沒有一個一勞永逸的完美體制能永久性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如果沒有有效之制約,既有利益者都會測試弱勢社群的底線,這不 過是利益極大化的行為,也才是真正普世相通的硬道理,只是在博奕之間,往往因一方錯估形勢而導致不必要之雙輸局面出現,要減少這類沒有真正贏家的衝突,訊 息之流通和適時及適度之妥協非常重要,任何意圖獨贏的一方,將對手迫進死胡同,都要冒極大的風險。
說西方體制同樣具有人類社會的通病,並非說西方以外的體制更優越,這種天真簡單非敵即友二分法之思維方式,也是普世現象,但為害極大,因為這套邏輯最後結論是大破然後立,必將現有體制推倒重來然後方能羅休,令社會陷入無休止的你死我亡之爭鬥中。西 方文明向來具有濃厚之單元文化色彩,過去之兩個世紀中,一部份西方國家,將西方世界這套思維和實踐模式,除在自己的地方應用外,還向其他地方強力推銷,在 實力強大時,更索性直接介入主導變化,令不少原有文化被消滅,而理由是經他們判斷認為落後。說個故事,做骨瓷器具的和做紫沙陶器的兩家窯戶,分處兩地,以 當地特產土壤生產,本來各自精采,但骨瓷因緣際會,忽然風光,暴發起來後,即四出收購合併,造紫沙陶器的堅持不賣盤,造骨瓷的便用反間計,叫紫沙窯戶內成 員相信骨瓷更優越,鼓吹打破一切原有生產器材轉為骨瓷生產,最終主張大破大立的一方贏得管理權,但拿著原來生產紫沙陶器的陶泥,無論如何也生產不到骨瓷, 最終只有高價向骨瓷戶買進材料,業務亦一蹶不振。
回顧歷史,英國中世紀前,不過是位處英倫三島之數個小國,以中國歷代之規模相比,簡直是小國寡民,但卻以如此地方人力物力為基礎建立日不落帝國,跟 週邊文化相近之西方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其中一點最大的分別,是採用漸進改良的模式,由西元1215年簽署«自由大憲章»開始,1258年的御前會議成為國 會芻形,十四世紀中確立上下院制度,但王權在都鐸王朝期間一度復辟,經1640-1688年年之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勝利後,國會先後製訂«王位空缺決議»(Feb 12, 1689),《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 Oct, 1689),及«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 1701年),才基本確立較穩定而具延續性之君主立憲制度,整個過程中,皇室向貴族讓步,長達幾近五個世紀,然後在工業革命後(1760-1830),管 治權再逐漸轉移到新興資產階級代表手中,直到如今,由於避免了多次之可能出現之流血衝突,提供一個較平和之環境供工商業發展,奠定日後日不落帝國之堅實基 礎,與歐洲大陸其他國家如法國或俄國之大革命模式相比,可說是具有英國特色的摸著石頭過河,證明這種漸進改良模式比大破大立更能持續發展及減少冒進之風 險,人命財產之損失亦最少,當然,先決條件是博奕雙方具有足夠智慧和妥協之勇氣,饒是有八百年和平改革的歷史和經驗,從金融海嘯後所見,製造資產泡沫及信 貸危機之精英階層,轉眼間便繼續收取巨額花紅,而低下層便需要付出血汗收入來填補用來救市的公帑,以西方之文化傳統,民眾那有不走上街頭之理,說西方公義已普及至 普羅大眾是早了很多,最大啟示,是持續抗爭乃必不可免之現實,但要有理有節,不應輕言推倒重來,否則破而不立,就如丟了紫沙陶器卻無法造出骨瓷一般,還不如改良手上的已有的東西,眾鳥在林,何如一鳥在手。
-26/12/2010
2.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
將人簡單以出生世代劃分,本來過於籠統,但對某些與出生世代有高度關連之個人特質,還有一定的準確性,莊子秋水篇中一個著名典故,說「井蛙不可以语 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闡明時空能限制生命個體之認知能力;本來人類創造文字,從此掌握將知 識和經驗累積延續下代之能力,直逼神話中有不死之身的鬼神,故有倉頡造字後出現天雨粟、鬼夜哭之傳說,奈 何人類愛惡貪嗔癡之欲念或本來出於善意的行為,令知識傳播受到干擾,有焚書坑儒式的暴君政策,有謊言說上千遍即是真理的愚民政策,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的仁君政策,也有絕聖棄智無為而治的放任政策,無論出於惡意或善意,皆令知識傳遞出現滯後(lagging)、失真(distortion)、衰減 (attenuation)或虛假(fallacy)等效應,嚴重時,足以令知識真假難辨,有與無之間分別不大,人人唯有回歸至只相信第一身之見聞,也就 變成如夏蟲井蛙之曲士,犬儒及反智。小則屈結在心,大則危及社稷,將社會推向深淵。八十後對港英時代政府之評價是例子之一。
港英政府管治香港百多年,二戰前是典型殖民地政府,華人是二等公民,其中一些較接近及親近英人之華人,主要是洋行中之買辨及政府內之中級官員,可算 是高等華人,但說到跟白人平起平坐,則是絕無可能,一些高級會所,就只招收白人會員,情況跟元朝蒙古人及清朝滿州人對待漢人相差不遠,這是一個民族沒有強 大國家作為後盾時所要面對之悲哀,二戰後情況略有改善,一來是日不落帝國經二次大戰後,國力已消磨得七七八八,只能埋首祖家的建設中;二來意識形態之爭令 世界徘徊在冷戰與熱戰之邊緣,世人活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夢魘中,戰爭陰霾密佈,殖民地令西方老大帝國在宣傳戰中處於道德低地,不得不在殖民地關乎民生經濟 範疇推行較寬鬆政策;三來香港居民絕大部份是內地逃避戰火移民,包括清末民初之革命戰爭及軍閥混戰、日本侵華戰爭,國共內戰等,亂世浮生,兩餐一宿外,那 有苛求;四來是週邊地區,仍然戰亂頻盈,韓戰、越戰及中東戰爭規模及慘烈情況跟二戰不惶多讓,七九年內地進行改革開放前運動不絕,民生困苦,香港已儼如世 外桃源。
所以戰後出生之四十及五十後,成長期中,仍能感受到作為二等公民之痛苦,加上父執輩之訓誨,對港英政府之先天本質有深刻且具批判性之認識。六十年代 中因內地文革而引發之動亂,即使不以為然,亦令四十後及五十後之一代重新反思自己的身份。但六十後以後的幾代人,根本已不識二等公民為何物,六十年代初之 石峽尾寮屋大火後,港英政府認識到難民之問題已成長期之民生問題,著手興建公屋,六七動亂後開始政制改革,將綠皮書及白皮書形式之咨詢制度引入重大政策製 訂過程中,又成立廉署遏止貪腐問題,令殖民政府跟市民之矛盾降低,另一方面,亦不排除希望攏絡民心以求繼續管治香港,至八一年中英就香港前途簽署聯合聲明 後,大局底定,港英政府樂得做個順水人情,開始還政於民,故六十後至八十後之數代人眼中所見港英政,形像皆屬非常正面,九十後雖然感受不多,但受較年長之 朋輩感染,亦不免將美好想像投射到港英政府身上,四十後及五十後對英人欺壓雖然記憶猶新,是曾在六十及七十年代走上街頭抗爭之兩代人,惟因後期港英撤退時 負責接收權力和利益,成為是戰後得益最大之之世代,亦一笑泯恩仇,不念舊惡,另一部份則附和激進年青人的見解作為籌碼,六十後及七十後則受惠於回歸前移民 潮做成之人才荒而獲得晉升機會,雖然因地產市場在回歸後崩潰導致損失慘重,但多少能保住高職,對社會怨懟亦不太深,結果只餘下八十後成為憤青主力,特徵是對港英政府及西方文化有太多不符事實的幻想和回憶,其實對社會上不公義事情的批判,並無年代之別,而只有良知取向之分,並不是八十後之專利。
即使曾受高深教育之本地八十後年青人,仍不能免於這種囿於個人親身經驗之偏見,反而曾長時間在外地留學,生活或工作之年青人,多少曾感受過西方白人 特別是當權者的偽善及普遍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亦對華人國際地位隨國力提升有深刻體會,感覺比往日動輒遭人白眼時好得多。要明白一個沒有根的民族之苦況,找 一點關於以色列立國前之猶太人及現今吉卜賽人在世界各地生活狀況的資料看看便多少有些認識,對一個沒有自己國家的民族來說,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沒有天堂,對社會中不公義之事情作批判和抗爭可以,惟極端至附和或鼓吹由西方國家入侵及統治自己國家的言論已不光是天真簡單,而是幼稚得可憐和可怕,但在網上,包括兩岸三地之網上討論區,竟不時有這類言論出現,是憤青不經大腦之言還是別有用心之人不得而知,如果年青人真有這類念頭,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又有何分別;清 末民初軍閥混戰至國共內戰時,就算落敗一方,亦沒有人敢公然請進外國軍隊當護法,令中國免除一次有如八王之亂之後的五胡亂華民族大災難。日本侵華時協助日 軍管治國人之漢奸華人,便聲名狼藉,生前寂寞,死後蕭條,只留下一生罵名。六十及七十年代由四十後及五十後主導之社會運動,也是以爭取自主獨立、反殖民地 及反侵略戰爭為中心思想。看世上曾借助外國軍隊保住政權,現在仍有外國駐軍的國家,不論屬於那個意識形態陣營,經濟靠外援的不必說,縱然經濟搞得不錯,又有什國際地位可言。
Ref:
1. 莊子秋水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1949541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8%8E%8A%E5%AD%90/%E7%A7%8B%E6%B0%B4 2. Green Paper & White Paper: |
-31/12/2010
3. 榮譽系統(honor system)不可或缺
人難免犯錯,年青人更不應怕犯錯而怯於探索和嘗試,有理性地及有策略 地反抗建制中不公義的措施,包括挑戰主要為四十後及五十後的霸權,在一些實務範疇中改變他們確立的思維方式及遊戲規則,例如向地產及金融傾斜之經濟政策, 或所謂獅子山精神在今日向財團大企傾斜之體制下的虛假和不切實際等,令社會能提供一個更公平環境讓年青人在社會中有奮鬥拼搏之動機,惟應謹記知其所止,不能犯大錯;但 不少年青人反對高樓價,心底只求掙快錢,見父母輩憑置業升值致富的結果而不知他們當年如何在工商業中艱苦經營工作賺取第一桶金之過程,不了解他們置業原意 不是投機炒賣而是為保值及為地租成本對沖,這些年青人要求政府干預只為獲得入市機會,然後循上幾代較輕鬆的致富舊路尋求發達機會而非對經濟持續發展有什麼 過人創意及承擔,也沒有從整體經濟發展來考慮。另一些則盲目相信一個殖民地政府撤退時的德政是它的本質,因此而對西方體制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更基於此幻 想而衍生極端且大逆不道之念頭,反對建制而不珍惜現有一切,一心只想推倒重來,以為世界便立即變得美好,坐這山,望那山,結果過盡千帆皆不是,一事無成; 不能剋服自身盲點而作出之冒進或燥動,後果還是自己和後代承受得最多。
人在年青時不免沉迷在某些意識形態的理論當中,每個世代總有一些被視作時髦的思想,被年青人誠心相信是拯救世界之獨步良方,年紀大了才有被騙感覺, 原來任何自足(self-sufficient)及自我完備(internal consistent)的政治理論,都能在人的實踐過程中變質敗壞(corrupted),有如小朋友學武術時都愛追問那一個門派的功夫是天下第一,卻不 知道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門派招式不是競勝主要因素;最近熱爆網上的一段視頻便是被稱為少林第一武僧的拳手在美國被當地一位體型還略小的現役警員以簡 單西洋拳術擊倒,招式沒有實質經驗及力量支持根本不能收效。
如果嫌這類例子太不相干,且以一些日常生活事例作比較,北美一些城市,街道上都有一些放置免費報張雜誌的金屬櫃,蓋子沒有上鎖亦無人看管,途人行經 都各自拿自己愛看的一份,甚至有一些將看過後還整齊的放回專屬的貯存櫃內,有一些收費的刊物竟然也用同樣方法存放,由顧客自行將費用放進錢箱。這套系統能 成功推行是基於一個榮譽系統(honor system/trust system),當然亦有一些經濟學的計算,例如刊物主要收入是廣告,售賣所得收入其實可有可無,但在本地採用相同模式派發,除非設置在某些私人屋苑內或 極少數之社區內,最樂觀的人也不敢認為可行,曾看見一些向派發免費刊物的工作人員搶奪刊物及輪迴排隊索取超過一份的人士更知不可能,他們為的只是其中的贈 券或將刊物賣作廢紙,所以榮譽系統才是主要因素;所謂榮譽系統,是假設絕大 部份人口皆有自律、自愛和自重的精神,不會貪圖小利而違背沒有強制約束力的道德標準,只要不自律的人口多於某一個百分點,這個美好之制度便會崩潰,人人只 道西方是法治下之民主自由社會,看不到制度現在所以能運作暢順,原來還要民眾自發自覺的守法精神,不必執法者以龐大的執法隊伍來強制執行。
這種精神文明並不是西方文化獨有,不過是用西方語言說出來的道德禮教,跟孔子所謂之克己復禮為仁和孟子所謂之義者宜大同小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年代亦曾出現,昔日禮義之邦所以禮崩義壞,一是禮教遭權貴騎劫而變得迂腐,既不仁亦不義,根本並非古人原意;二是衣食足然後知榮辱,禮義 廉恥之心以外,基本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是先決條件之一,西方體制在西方以外的國家施行,都是虛有其表,沒有這兩個先決的客觀條件,不是陷於內鬥便是反覆不穩 定,貪腐亦不見大有改善,不能脫離二三流西方附庸國的身份。
Ref:
1. 榮譽系統(honor system/trust system) 2. 克己復禮為仁 |
-4/1/2011
4. 於止而未知其所止,自相矛盾而不覺其所陷
承認及公開說明人口素質未達完全自律自重之水平,對任何吃政治飯的人物來說都等同政治自殺,故有難言之忍,一些本地憤青當然沒有這樣的顧忌,但一方 面譏諷一些內地居民為蝗蟲,大肆抨擊訕笑他們甚至本地市民之自私行為之同時,卻另一方面又認為已可完全信任群眾,將西方一套講求高度自律自重之制度全面實 施,不但失諸厚道,且自相矛盾又不自覺。沒有榮譽系統作基礎之西方體制,還不是一套沒有力量經驗的少林牶法,跟在建制中攆盡利益之既得利益者,分別處於社 會兩個極端,同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些年青人,一方面基於最後三十年在特定時空而成就之德政,便接受甚至歌頌一個百多年來大部份時間在本質上及實質上 都不公義之殖民地政府,只因沒有親身體驗,另一方面,對現行兩岸四地自己民族的政府,只基於意識形態之不同,互相批判攻訐,事情都往負面看,即使是德政成 就亦毫無嘉許認同,厚此而薄彼,只令人感覺是感情蓋過理智之行為,更令權貴以此作為拒絕改變之藉口,對社會進步毫無幫助。
盲點形成亦源於情識障,有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說得輕鬆,放諸現實環境則是談何容易,殺人越貨之江洋大盜真箇立志成佛,如果識其人在放下屠刀之後,只見佛相,成佛之說還較易接受,猶如夏蟲飲水,感恩不已,那知冰寒,八十後及九十後之於港英殖民地政府,正是如此;如果先見賊相,始見放下屠刀之貌,能真心相信有立地成佛的誠意又能有幾人;所以上代結下之恩怨情仇,非至以下幾代人不能消解,如果積怨極深,再經另有所圖之人從中挑撥利用,相逢一笑泯恩仇之一刻更是遙遙無期。
排除極少數宣揚由外族統治之言論不能茍同外,從積極正面來看年青人的憤怒,是對公義的執著和渴求,如果能身體力行,移風易俗,以生命影響生命,令有 同等理念和素質之民眾在人口中之比例增加至臨界點,社會也就不得不自然跟著轉變,靠少數自我感覺良好之鬥士勉強推行現時西方體制,只會出現橘越淮而枳的情 況;社會發展如水流大地,趨勢而就下,治人如治水,逆勢而封之如鯀所為,不若大禹順勢而導之;當日成吉思汗大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氣勢如日中天,氣數有 餘而未盡,洞悉天機之丘處機當然明白老子所言之上善若水,只退而求一言止殺,已是當時至佳選擇,蒙古人殺戮罪孽如此深重,只熱衷軍事征服而忽略文明建設, 但帝國之覆亡,還要待百年之後因內部分裂而瓦解。
只揭瘡疤不作肯定和讚揚還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對一些明確之文明文化建設成就也百般嘲諷懷疑,只會令建制內之健康力量無法壯大,社會整體亦無從向好的 一面發展;客觀判斷是非功過,不爭一日之長短,才能向健制內之建康力量輸送正能量。老的一代活不過年青一代,老一輩包括老樸在內的始終要走,世界最終由年 青一代接管,年青人如有志氣改變世界,他們的歷史任務便是以說服方式改變自 己及以後那幾代人之面貌心態,製造社會進步之客觀條件,如果剛愎自用跟擇善固執不分,只一心「求同」(依己意)卻不能「存異」(隨人意),於止而不知其所 止,跟緊抱既得利益之權貴不過是伯仲之間,只怕到時不同意見的各方彼此陷入無休止的纏鬥中,互相拆對方的局而無事功可立,比他們所不齒之老一輩更不堪年青 人如有志氣改變世界,他們的歷史任務便是以說服方式改變自己及以後那幾代人之面貌心態,製造社會進步之客觀條件,如果剛愎自用跟擇善固執不分,只一心「求 同」(依己意)卻不能「存異」(隨人意),於止而不知其所止,跟緊抱既得利益之權貴不過是伯仲之間,只怕到時不同意見的各方彼此陷入無休止的纏鬥中,互相 拆對方的局而無事功可立,比他們所不齒之老一輩更不堪。
-13/1/2011
5. 假像當真情
生逢亂世那幾代老人大多明白暴力戰爭或鬥爭帶來之苦難,但六十年代中以後出生之世代,生於和平年代,長於經濟增長之時,那會想像到現時相對安定之生 活,是數以千萬先人烈士以生命和鮮血為代價換來的奢侈品,沒有他們的犧牲,整個中國甚至東南亞就是一個放大了很多倍的伊拉克和阿富汗,他們也欠缺必須的耐 性來容忍緩進漸進之方式,才有為什麼國家之軍隊引路那類愚昧而天真之言論。
西方社會現時之文明表現,一半是真情,另一半是假像;假像源自政客之 宣傳戰術,情況跟花花公子欺騙無知少女之肉體感情或人口販子拐騙婦孺的技倆無異,未得手時好事做盡,好話說盡,得手後則待之如奴婢或搖錢樹,對本國子民也 能肆意斂財以滿足合法貪婪之既得利益階層,又怎會無私對待戰敗國之賤民。要以西方文化改良華夏文化,第一只能借助知識道德之軟力量,還要自 己掌握親力親為,決不可假手於外來之政治軍事硬力量,第二是先認識自己的文化歷史,了解群眾思想,才能採長補短去蕪存菁,不少光接受西方教育之本地年青 人,也跟西方人一般帶著優越感來對待傳統文化,其實本身對傳統文化認識無多,已註定脫離群眾和現實。第三是知所進退才有持續發展的機會。
東方兩大文明系統,即華夏文明及印度文明,人類之社會行為,都是強調內斂和自我制約,人與大自然及人與人之關係皆講求和諧共處,征服被視作不道德, 對抗只視為最終之手段,所謂外圓內方及留有餘地,非生死存亡關頭不會輕易獨及他人之底線,各種勢力之矛是通過含蓄而隱晦之方式解決;所以在中西文化對抗初 期,東方人會予人軟弱印像,但觸及原則性問題,則歷久彌堅,且遇強越強,韓戰及越戰便是好例子;而西方文化是希臘、羅馬及基督教文明之結合體,人之社會行為依賴外在制約,各種勢力之利益矛盾通過頻密、持續、公開而明顯之互相對抗來尋找出均衡點,各人皆盡力盡情尋求自己之最大權益直至被外力制約為止,這是何以在文藝復興後西方國家先行出現大大小小之內鬥,在內部矛盾達到某種暫時穩定均衡後,便相繼向外侵略直至遇到激烈反抗為止。
惟此種解決利益矛盾之方式必引致極嚴重之內耗,英國人在西方文化中無可否認作出極大貢獻,在經濟領域,亞當史密夫所倡議之市場經濟提供一個令眾人可以盡情尋找個人極大化利 益而又避免引起爭議之價格制度,引入議會制度亦令權力分配能通過較和平理性之文鬥來取代武鬥又能達致某種程度之均衡,但為人忽略的是榮譽系統 (honor system) 之建立,對慣常以顯性對抗 (open confrontation) 作為權力利益分配依據之西方文化而言,榮 譽系統之引入是反傳統之革命性創舉,其本質似東方人之文化更多於西方文化,當外在制約不及之時依賴內在之自我制約能力,那是英人經常在權力 (power) 前加上酌情 (discretionary, 原意是經過理性考慮然後行使之權力) 一詞之原因,不濫用 (abuse) 權力是積極之預防措施,減少了暴力衝突之機會,相對來說,一般人所稱道之權力制衡 (balance of power) 是消極被動之矛盾解決措施,象牙塔中之學者,讀的是洋書,生活在社會之中上層,以本身狹窄社交圈子之人性及行為模式為基礎,以為社會矛盾用西方那種權力制衡方 式便能解決而不致產生暴力衝突,卻不知,驀然回首,那通往彼岸之路,原來就在東方文化之中;所以中國傳統思想以「止戈為武」和「不戰而勝」視作達到和平共 處之最高境界。年青人既然那麼推崇懷念英式體制,便該多讀點歷史,研究英國如何採用摸索漸進改良的模式,學習英人抗爭妥協之藝術,如此比急進而欠基礎之冒 險改革更安全,看英國當年保存皇室,相比那些將皇候貴族都送上斷頭台的國家,在大部份時間都風光得多,枉死城中也少了很多亡靈。當然皇室貴族之妥協讓步展 示的智慧亦不可或缺,始終激化社會矛盾的元兇是那類不知自我約束而又貪婪、無知及及驕橫之權貴;沒有他們在聚集於人類社會之一個極端,也沒有要求推倒建制 重來之另一極端;老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已」不過是避諱,潛內容其實是說沒有斂盡社會財富之上層貴族,便不會有挺而犯險之所謂反賊。
縱然如此,由西元1215年«自由大憲章»至今,西方社會以英美為代表之漸變改革歷八百年之久,法政軍大權仍依舊操縱在一群財閥精英手中,所謂不同 黨派,背後人物成份比例或有少許不同,基本仍是上大同小異,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更令世上只餘一個超級霸主,做成強烈之西方文化優越感,對文化之多元化構成 威脅,既得利益階層索性將強調自我制約之榮譽系統亦拋諸腦後,肆無忌憚地攫取最大利益,經常作出不公義之行為,令民眾走上街頭。本 地上層社會已多由第二及第三代接班,飽讀西方政經商理論而少讀中國聖賢書,上一代仍保留之少許儒商作風已盪然無存,合法貪婪視為自由經濟道德規律,低層低 教育水平之普羅大眾則仍是按數千年來國人之克己自制和忍讓傳統生活和待人處事,回歸後由於各範疇之體制全面由英式向美式轉型,在如此之客觀環境下,貧富極 化甚至已超過模仿對象,中下層年青一代同樣受西方文化教育,八十年代打後隨著避亂南來學人相繼退休後,傳統文化之承傳亦出現斷層,結果以八 十後為主之年青人,亦傾向採用公開之強力抗爭方式爭取心目中之公義,但一方面自覺理直氣壯,另一方面對普羅大眾極為飄忽及時有時無之支持無法理解,氣餒之 餘,一部份則轉而嘲斥群眾為具小農基因及奴才心態之可憐人,一部份本身亦欠正心修身之誠意及能力,從道德高地失足掉下來,脫離群眾之外,亦影響爭取公義運 動之整體形象。
當人類仍有智愚賤肖之個別差異時,這便是無可奈何的必然之惡(necessary evil)。滿清少數民族之皇朝因慈禧太后為代表之權貴戀棧權位,拒絕讓步,已令國人多走了一個世紀的冤枉路,人生沒有多少個十年,一個民族亦沒有多少個 世紀,欲速則不達,從頭再走另一條別人走過的路,實在看不到更有把握,亦欠缺創造力,一處地方用上那一套主義制度,自有因緣,也是共業,非到絕境,不如設 法改良完善,體制是手段而非目標,建制原先設計亦未完滿實踐出來,只要今日反建制之年青人,將來成為建制中之精英時,仍然不忘對弱勢社群之關愛,並繼續心 靈建設之工程,社會已是又向前走了一大步。
Ref:
1. 權力制衡 (balance of power/separation of pow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lance_of_power_in_international_relations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lance_of_power_(parliament)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lance_of_power_(federalism)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paration_of_powers 2. 必然之惡(necessary evil) |
-15/1/2011
6. 前門拒狼,後門進虎
寫至第三節時,新聞報道傳來司徒華先生逝世消息,以先生智慧,想早已洞悉生死之有常與無常,當能坦然面對,惟嘆息能令戰友景仰,對手尊重之人物又少一人。
先生之政治理想,不敢亦不欲置評,但不必亦不應予以神化,諱言有不同見解反顯虛偽,真心誠意為大眾謀福祉之人士,其實並非彼此目的有異,而是手段及 緩急先後有不同理解而已,最重要是有守有為,進退有據,堅持透過理性非暴力之抗爭。先生所以為不同意見之人士尊重,正是能堅持走群眾路線而非借助外力,搞 社會運動,一點一滴積聚群眾支持是努力追求,走捷徑意圖借助外力是取巧強求,以此手段達到目的亦得不到群眾尊重,外力一旦撤離也不能保住形勢,當未有足夠 之群眾支持,也是說時機未至或本身思想出錯,如果自反而縮,仍覺自己擇善固執,那只能怪自己的群眾功夫做得不夠,應是退而結網,打好基礎,過份嘲諷群眾為 奴才心態,一派唯我獨尊之高傲姿態又如何服眾,一仗功成萬骨枯,難道要不明就裡之普羅大眾,只憑對某些人物之盲目崇拜而不惜響應作出種種犧牲,來幫忙達成他們的壯志?不少公眾人物從神壇上被拉下來,便是因為本身脫離群眾,行徑與高舉之理論相違。
一位來自美國中南部小鎮之年青律師滿懷理想加入政黨從政,被安排跟隨一位資深黨內元老學習,作為師傅 (mentor),老鬼為新丁開竅,問知否政治人物原來只有一半時間說老實話,新丁當然不知,反問什麼時候才會說真話,老鬼答是睡覺造夢的時候,然後老鬼 再考問何以從政而成功的多是律師,新丁似有領會地答道,一定是因為比別人聰明,懂得說謊話,老鬼說當然不是,原來精明能幹之律師有本領不說實話之同時亦不 必說謊言,從政已是有先天優勢,而最精明能幹之律師連造夢的時候也都不會說老實話,才有機會成為最頂尖的政治人物。故事純屬虛構,但與事實距離不遠,不必 看維基解密,切實走進群眾中去幹幾年實事,累積多點經驗便能推斷這裡有多少真確。
老同學熱心公職,跟大學中之小學友打交道時被嗆得一肚子氣,什麼都奢談理想,要求公議公決,那還要領袖來幹什麼?五十一對四十九的群眾意向又算是什麼英明專業決定?結果是拖拖拉拉,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其實老同學又何用動氣,年 青人進入社會,自會發覺愛在事後大發議論或爭著邀功的人多,事前給意見幫忙作決定的人少,人人都把責任往別人身上推,功勞向自己頭上算,做下屬又沒有拿上 司那麼多薪金及榮譽,為什麼要替他分憂作決定,更不願替上司揹黑鑊,還巴不得他犯錯後取而代之,辦公室的政治已如此,何況真政治。
老樸所以沒有興趣對各種政治思想發表意見(這次已是跟老編打擦邊球),只因在理論世界,絕 大部份政治學說盡是以成就公義為鵠的,邏輯上皆屬無懈可擊;在現實世界,沒有政治實踐不涉及權術、陰謀和欺詐。當年誰能想像得到,憑侵略戰爭而建立之殖民 政府也能行仁義之德政,竟為今日年清人及某些人士津津樂道,那什麼主義和模式還有何相干,理論本為虛,名相亦是空,本體為何物,還看所有參與之人如何履行 自身權責,公義之落實最終決定是在眾念之間;所謂大破而後立,說不定前門拒狼,後門進虎。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