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Network: um_bloggers | imagebank | videoworks | essence | business home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blog of Uncle Ming's Gallery

I have always been among those who believed that the greatest freedom of speech was the greatest safety, because if a man is a fool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encourage him to advertise the fact by speaking. (我以為讓愚蠢的人自暴其醜, 正是最大之言論自由所以是最安全的主因)

WOODROW WILSON (編輯組譯)


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16


詩酒言情5 - 髮上指冠之情

Wine, Poem and Passion 5 - Anger

wine poem and passion

亦愚 & 若智
6/9/2014 天晴


註: 以下談話內容, 純屬作者個人意見,有關法律規定屬專 業知識部份,不能視為具法律效力之意見,有疑問請自行向具專業操守之專業顧問查詢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water chestnut taro lotus seeds
菱角 芋頭 蓮子


愚:前輩,午安!

智:唔,今次由你負責小食,準備了些什麼東西呢?

愚:今次由我發辨,想來想去,總不能用月餅那麼欠缺創意,前輩也不愛吃太膩的東西,結果買了名店的桂光糕,應該可以吧?

智:哦,那確是不錯,那就用來配香檳吧,既應節也健康,月餅確是不宜吃太多,不過,我還準備了些傳統小食,現在已經很難買到,看你懂不懂是什麼?

愚:前輩,蓮子和芋頭我認識,但這是什麼玩意,樣子怪怪的,像水牛角,黑潻潻的,可以吃嗎?是動物還是植物?

智:這是菱角,不單是中秋傳統食物,也本來是是一種歐亞洲很普遍的食物,water chestnuts - plant《周禮》中曾提到:「加籩之實,菱芡栗脯」。說明它用於祭祀,屬濕地植物,與稻米輪種,生物學上屬桃金孃目。中醫典籍中稱之為「芰實」《本草備要》提到芰實:「瀉解暑、止渴。也甘寒安中消暑止渴解酒,」正好用來調節中秋的飲食。英語俗稱水粟子(Water Chestnut),成熟時是暗紅色,所以菱角也稱為「紅菱」。採紅菱還富有詩意,時代典中便有以採紅菱做曲目的情歌。

愚:原來它就是芰實,它的殼這麼硬,怎麼吃?

智:現代人欠缺耐性,可能是它不再流行的原因,此外濕地被污染和破壞,也令它產量減少。可能以前成年人用剝菱角來訓練小朋友的耐性和技巧吧,也可限制他們暴食。我早已準備了剝了殼的菱角,這幾隻留給你試試吧。

愚:原來傳統食物的組合也有大學問,我們只是按傳統便算了,沒有想過有什麼深意的。

智:那是教育未普及,也不能説中國人故弄玄虛,不願傳授知識,太複雜的知識反而難以掌握,人都是傾向相信簡單易明的知識。

愚:那前輩是要暗示簡單易明的知識並不一定正確,是嗎?

智:那便是牟宗三先生當日向學生說年青人不信社會主義沒出息,但中年以後還信便是沒有見識一樣,但時移世易,現在的年青人潮流信的是一些西方的社會 政治思想,便犯了同樣的毛病,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沒有之前既得利益者的竭澤而漁,便不會有現時對選舉的過高期望,現在似乎唯有殘酷現實才能令那些空想 者清醒過來,當然,既得利益集團的規範和自律是必須的,希望中東和東歐的亂局會有一些啟發作用,最近的民調顯示出年齡和社會事務取向的相關性非常高。50 歲以上及30歲以下的分歧非常明顯,但實際上,30歲以下的精神和行動領袖其實也是50開外的人士。年青人只是基於簡單信念便行動起來,沒有太過理會真 假,至於長者,未必明白為什麼一些良好的意念無法付諸實行,但被騙經歷太多,總之知道是不可行,會變得保守。例如我曾提到美國總統的選舉人制度 (electoral college),絕對不是大部份人以為的一人一票,也不是固定比例代表制,因為與人口比例有參差,有些人原來「比較平等」,也是這幾年傳媒及評論員才願 低調承認,但對以往的一人一票選總統的誤導性報導和評論卻絕口不提,至於勝者全取(winners take all) 的制度,連上了年紀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士,原來也不大能明白背後含義,更不要説讀書不多和社會經驗尚淺的年青人了。

愚:老實説,我聽過前輩的解說,還是不大明白,以為自己太蠢,總之是有它的原因就算了。嘻嘻,前輩,那你是站在那一邊?你是你組別中大多數那一方嗎?

智:當事態發展到「攤牌」的狀況是很可悲的,正常的意見分佈屬二次分佈(binomial distribution),中間派理應佔多數,但「攤牌」令每個人都被迫表態,只能在兩方中二擇其一,世事恍如非黑即白,小部份走向極端的人將中間大多 數擠壓向分佈的兩端,根本就不科學。我向來反對這種抗爭思維,莫説勝利不一定在正義一方,即使世上真正有正義而勝利又屬正義一方,代價與成果可能互相抵消 或資不抵債,輸掉的話,便要經歷一段極長的黑暗時間,更令人無奈的,是現實中極少有純粹的正義和邪惡,在鬥爭時,自命正義而妖魔化對方是慣常的宣傳手法, 事過境遷後,才發覺所謂正邪對決的鬥爭,如來是黑白難辨,是非難分的權力鬥爭。受過戰爭動亂傷痛的人,非在迫不得已的時候,不會輕言極端模式的鬥爭,不是 怯懦而是厭戰,但少壯或未曾經歷戰鬥的人,卻是躍躍欲試,可惜每每是好戰而不善戰,高估自己的實力而致落得慘敗而還。

war against china

愚:咦,前輩,那迫不得已是什麼情況,可能很多人已感到是忍無可忍,迫不得已的時候嘛!

智:呃,我倒忘記了,慣於生活在安定和沒有匱乏的環境下的人,容忍能力會差一點,加上年青人普遍缺sino british treaty乏耐性,所以極端和冒進主義永遠有市場。但所有抗 爭,應是以爭取多贏共贏為目標,最低限度能令己方情況獲得改善,但我贏你輸的零和競爭思維,除非有壓倒性優勢,或情況惡化至非攤牌無法制止才可作考慮,輕 易劃下底線而導致破局,不但無法成功,更會得不償失,一般而言只應鬥而不破,除非搞破壞才是真正的最終目的。至於「迫不得已」,對老一輩人來說,如果不 是:

1. 民不聊生,餓孚滿街;

2. 窮兵贖武,生靈塗炭;

3. 喪權辱國,割地求和;或

4. 族群壓迫,種族滅絕。

其餘一般內部利益和權力分配問題,並不屬於非攤牌不可的敵我矛盾,如此情況下破局,雙輸的可能性最大,但對既得利益者反是較佳選擇,因為讓步只會輸得更多。兩害取其輕,只能如此。你還記得我上次的問題嗎?

愚:當然記得,世界四處有戰爭,但東南亞這幾十年相對平静,差不多沒有戰爭,前輩吩咐我哋自己嘗試找原因,不過有點難,在搜尋器中,我輸入了很多個東南亞和戰爭的組合,都沒有這樣的討論。

智:哈哈,那是須要自行從歷史事件中去分析找答案的,只是越是接近現代,便越難有較客觀或較一致的看法,因為當事的人和他們所代表的勢力集團,都會 極力運用他們的影響力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並遏制一切負面的訊息,通常會用冦冕堂皇的概念把自己的真正動機屏蔽起來,或文過飾非。看時事,很多人會被政客或 運動領袖充滿高尚情操的美麗詞彙打動,但看歷史後,原來一切美好動機和愿景都是包裝,最終都是為了協助掌据權力和控制資源,當然其中不排除某些人以為掌權 後便能成功實踐自己的信念,所以我們不願糾纏在那些政治理念的爭拗上,現時流行的各種思想,如果不存偏見地檢視,最終的理想大都是偉大的,只是實踐的方法 有别,否則亦不會有那麼多的追隨者。回頭說東南亞的平靜,戰爭是攤牌的終極模式,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是79年中越戰爭,之後十年其實仍有小規模的衝突, 但已算不上是戰爭規模。那之前的大型戰爭有那幾場呢?

愚:我從圖書館和網上搜集回來的便有49年結束的國共內戰,51至53年的韓戰,46至54年的法越戰爭,62年的中印戰爭,65至75年的越戰,和79年的中越戰爭

智:不錯啦,其實69年的中蘇邊境衝突,規模雖然不大,但有重要意義,還有75至89年的越柬戰爭,由於越南在79年中越戰爭後元氣大傷,柬埔寨有中國支援,註定是遲早會結束的局部戰爭,影響很微,所以你忽略了。當你在地圖上看這些戰爭的發生地點,再往前看清朝中葉以後至二戰的戰爭,你看到什麼異同呢?

愚:咦,前輩你這麼一説,我便發覺在50年前,戰爭主要目標是中國,戰場也主要在中國,但之後都是圍繞著中國發生。

智:對了,所以說戰爭距離我們不遠,就是基於這些歷史事實,自從漢族由黄帝擊敗蚩尤在黃河長江流域建立中華文明開始,五千年來,便要面對其他民族和 國家的挑戰,當中國強大時,便能拒敵於國門之外,戰爭只能發生在週邊,當中國處於相對弱勢,其他民族便意圖取而代之,戰爭便打進國境之內,這是千古不易的 道理,現代西方理論説是地緣政治,但這個政治是指廣義的意義,其實是地緣利益分配,跟狹義的意義,即政治思想無關。

愚:聽前輩的意見,好像強調利益才是衝突或戰爭的根本原因,並不相信什麼政治思想。

智:其實利益分配是一切紛爭的根源,而分配的原則,說到底是基於力量,政治warfare思想的道德理念不過是借用來合理化基於力量支持所產生的資源分配狀態,幸 好人類能異於禽獸是因為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一般人的貪念和侵略性會降低,令趕盡殺絕的情況得到自然的限制,但對自覺擁有壓 倒性力量而野心勃勃的領袖來說,採用暴力作為解決利益或權力分配的誘因非常大,而本來處於弱勢被壓迫的一方,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反抗決心亦趨於堅定,在 彼此的集體意志一消一長的情況下,力量的對比便會逆轉,即使是武鬥,兩方對陣時,完全消滅對方的策略未必是最佳的考慮,因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很容易給 第三者坐擁漁人之利,善戰者通常不好戰,更不戀戰。相反,在一般的文鬥,因為純粹是攻心之戰和口舌之爭,即俗稱的「口水戰」,理念原則才好像很重要,所以文人的原則性很多時貌似非常強硬,但一旦升級為暴力對抗,而面對生關死刦,亦是最易「轉軚」的一群。 不少鬥爭便是在錯誤的時空中因為某些人錯誤判斷形勢而發生,不識戰爭兇險的文官尤其多,韓戰和越戰都是如此發生,戰爭的正邪誰屬姑且留待歷史判斷,但發動 者的策略是否明智和戰爭的效果是否理想是我想提的重點。當時國共內戰剛結束,百廢待舉,如果生存不受威脅,很難想像一個新成立的國家會敢於挑戰一個當時國 勢如日方中而且有核子牙的二戰戰勝國,打著聯合國軍的美國盟軍還有二戰英雄統帥麥克阿瑟領軍,所以初期美國共17國盟軍勢如破竹,直迫中國邊界,麥帥還誇 下海口,聲稱聖誕前便能完結戰爭,士兵可以在回國歡渡節日,對一個自鴉片戰爭以來未曾打過一場體面一點勝仗的國家,所謂38線為界的警告,他根本不放眼 內,還聲稱將會乘勝追擊,打進中國境內,結果中國軍人參戰,雙方以約二百多萬平民及百多萬軍人傷亡的結果換取停戰協定,朝鮮半島回復戰爭前南北分治局面, 真實傷亡數字至今仍撲朔迷離,雙方都有做假隱瞞的嫌疑。但可以肯定的,美國即使沒有戰敗,也是勝不了,代美國簽署停戰協定的克拉克將軍埋怨自己成為美國第 一位在沒有勝利的戰爭中簽署停火協定的將軍,高估自己的戰爭無法達到發動者的目的,還賠了十多二十萬的傷亡。那便是我説的得不償失

愚:那中國一方的得失,前輩有何高見?

智:不存偏見,單以戰略而言,拒敵國門之外,總勝過讓戰爭在國境內發生,自鴉片戰爭開始,列強肆意進出中國,以中國為戰場,與今日的中東如出一轍, 日本侵華八年,中國軍民死傷高達3000萬,相比出征朝鮮的死亡人數,即使不採用中國官方的18萬而相信美國估計的40萬,也高出達8倍,在不讓戰爭進入 國境的目的來說是成功的,第二是扭轉中國人100年來逢戰必輸的觀感,自此役後,西方列強再無任何國家願意直接與中國對戰。62年印度因為邊境爭執,在西 方國家支持下與中國幹了一仗,中國軍隊還擊,直打至新徳里邊緣後主動撤回,儘管有人以攻城掠地的傳統思維判斷戰爭勝負,不承認中國屬勝方,但從戰鬥過程和 看中國軍隊在印境內戰果,除戰俘及徼獲的物品外,西南邊陲此後一直平靜,説明戰略目標已達到,勝方明顯屬於中國。曾經是兄弟邦的蘇聯69年跟中國反目,在 珍寶島小打一場,也佔不了便宜。最後願意跟中國陸軍大規模一較高下的反而是另一個本來也是兄弟邦的越南。

愚:前輩還提到有關越南的3場戰爭,它們跟現在的現狀有關連嗎?

智:當然有,前兩場的戰爭是韓戰的延續,代表西方對東亞霸權的最後掙扎。越vietnam war南是西方列強乘著中國衰弱時奪取的眾多土地之一,為法國殖民地,二戰時被 日本佔領,二戰後,由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會爭取獨立,法國則在英美協助下希望維持對越南的殖民地管治,扶植保大皇朝,53年南北韓停戰,54年法國 意圖憑優勢裝備的軍隊,希望打消耗戰將游擊隊消滅,法軍將領低估對手的補給能力和戰鬥力,結果在奠邊府一 役被全殲,法國不得不放棄對越南的主權,56年完全撤出,越南跟朝鮮半島一樣,越法戰爭結束,南北越分治,南越由發動政變的軍人吳廷琰統治。但分治局面沒 法維持太久,南越政權自保能力不足,無法應付游擊隊的進攻,一直依賴美國援助,65年美國再一次作出錯誤判斷,以似曾相識的理據獲得國民支持,直接派軍進 入南越作戰並轟炸北越,美越戰爭開始,最高峰時達60萬人,但這一次美國對中國所定出的北緯17度為界的警告很在意,一直保持克制,戰爭持續下,出乎發動 者所料,傷亡人數比韓戰更高,官方承認數字也高達6萬人,不出數年,國內由支持戰爭變為大規模反對戰爭,1975年4月30日,美國撤離最後一批人員,南 越軍隊全面潰敗,5月後,北越及南越游擊隊基本上已控制全境,翌年南北越統一,但同時爆發的難民潮,亦影響香港達25年,肇因也是港人相信一些高尚道德理 念而承擔了遠超自身能力所能承受的責任,戰爭即使不是直接發生在身邊,也不能獨善其身。

愚:對了,當年香港成為第一收容港,但很多年…,喔,前輩說是25年嘛,那些外國政府都不願意接收,第一收容港差點變成最終收容港,香港那裡能承受,我是第一次感受到什麼是偽善和偽君子的。

智:哈哈,偽君子…,所以97年後,船民問題便自然解決了,世事發展自有規律,又一例證。自越戰後,西方列強不單不敢對中國開戰,對其他東南亞國 家,亦不敢直接干涉,基本上結束了西方對東方的霸權時代,令東南亞相對上較為平靜。鴉片戰爭後的一百年,由於清朝末期的顢頇無能,令整個亞洲以中國為核心 的秩序被破壞,亦令西方列強低估了東方人的意志和實力,輕卒以戰爭攤牌方式來將本身文化和意志強加於這地區上,結果接連慘敗。

愚:但第3場戰爭卻與西方無關,那豈不是説不能將責任全推向西方列強嗎?

智:早在3000年前,已說春秋無義戰,但當時的中原列強,都是打著興滅繼絕保周室的名義互相攻伐,諸候國都只是以眾害選其輕的方式推舉盟主。越南 的第三場戰爭是中越戰爭,正反映出意識形態不是紛爭的主因,越南在中國協助下打敗美國,但自覺有實力取代西方列強離開後的真空,建立一個稱霸東南亞的強 國,策略是首先攻打柬埔寨,由於擁有龐大軍隊及接收了大量軍備,柬埔寨無法招架,威脅到中國南部邊陲的安全,幾年間化友為敵,相反,中美則因美國撤離亞洲 而靠攏和解,79年2月17日中國在得到美國默契下以自衛反擊名義向越南發動戰爭,3月16日鳴金收兵,明顯地,策略上跟中印之戰一樣,只是對手更強,且 有數十年不間斷的實戰經驗,所以傷亡嚴重得多,不過對戰雙方都不會如實公佈,中國目的是圍魏救趙,解除柬埔寨威脅,另外是破壞北越的軍事設施及一切經濟作 業設施,軍隊到達首府邊緣後即撤回,和中印之戰一樣,是給予敵方一個心理威脅,表明有能力作出更大的破壞,從戰後越南的行為來看,中國的策略是成功的,柬 埔寨和其他國家最終回復安全,而越南沒有能力再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東南亞獲得了幾十年的和平紅利。

說到戰爭與西方人的關係,光聽宣傳是幼稚和天真的,不計一戰二戰和之前西方自大航海時代開始的殖民戰爭,如我所說,在二戰後至2013年的248場 戰爭,201場都由美國發動,如果看發動國家的政體,更是令人感到正邪難分,黑白難辨,這是客觀事實;如果目的是以戰止戰,美國和西方國家是失敗的,因為 他們挑起更多的戰爭和恐怖主義,中國則是成功的。回顧東方的歷史,如果中國強大穩定,那整個東亞區域都相對穩定,整個區域的百姓才有條件追求所謂美好生活 (well beings),中國陷於動亂,百姓在苦難中求存也談不上,清朝末年之後的一個多世紀先人用血,肉和淚寫成的歷史,是超越一切疑點的證據,這才是現實,而 不是書生們講的那種虛無飄渺的理想世界。

愚:前輩,你説的話,有些我雖然不大懂得,但參照西方成功例子來改革社會,不是理所當然嗎?

智:年青人,你們有理想和衝勁,但缺乏的是人生歷練和洞悉力;老人家活不過年青人,這是自然定律,世界始終是屬於年青人,你們作的是「業」,將來享受的是你們,作的是「孽」,承受的也是你們。你 算是較聽得進老人家們不同聲音的一位年青人,那回去讀讀這500年間西方崛起的血淚史吧,恕老人家直言,説西方人的富強是基於制度公義是難以令人盡信的, 富強和公義,誰是因,誰是果,誰有權威下定論?科技的突飛猛進令西方列國成為列強而非列富,憑著船堅炮利,500年間發動過無數掠奪和侵略的戰爭,這種富 起來的方法可以學嗎?即使現時西方列強均改邪歸正,過去的種種不義戰爭和帶來的效益是不能抹掉的事實,礙於禮貌,正式場合或評論,官方可免則免,反而西方 人一些反思過來,立場與政客大相逕庭,這類的論文不少;最極端是走向政府的對立面,加入恐怖組織,在本地那些言必西方的人,卻是選擇使性失明,當然亦不明 白其中原因。世界上有不少投資顧問或作家教人致富之道,有多少是能付諸實行的?當真如此,世間那有窮人;成功之道,説得出來的,多是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很多時是説不得的,你明白嗎?用 個更更直接的例子,如果有人短時間富有起來,暗地裡原來是靠打家劫舍或走私販毒得來,你向他請教,他向你侃侃而談表面的業務,你照單全收,以為依樣劃葫蘆 便同樣成功,這是天真。西方人的富強之道,在西方以外的國家有多少個成功例子,你可以算一算,相反,邯鄲學步,弄到一團糟的卻不少。

愚:唉,前輩,我想還是要消化一下,這幾次的談話內容,跟我向來認識理解的知識,有很大的分别呢,但我看見你是少有地嚴肅和不安,應該是有你的理由的。

智:説亡國悲痛,唐朝杜牧有著名七言詩《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將亡國責任推向當時的弱質女子並不公平,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面臨亡國威脅而夜夜笙歌,不過是依附男性而生存的歌女為還有財富金錢的男性而不得不為之的謀生作業。五代十國時,後蜀亡國,花蕊夫人徐氏被擄入宋,宋太祖召她寫詩,她冒死寫下《述亡國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相傳宋太祖憐才愛色,沒有深責,仍強納為妃,弟趙匡義卻恐美色壞事,一次機會中借故一箭「誤殺」一代才女。但將亡國責任歸咎女色,挽救不了宋朝的命運,南宋林升〈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宋朝為防武將叛變,重文輕武,武將稍有戰功,不是投閒置散,便是聽任文官的讒言以各式罪名貶謫甚至誅殺,至宋朝末年已無知兵之將才敢為宋朝抗元;亂 世桃花逐水流,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又豈是歌女。文人正犯了前述的書生毛病,奢談虛無的道德概念,把儒釋道三家學説神而化之成宋明理學,文化學術在當時世界攀 上世界巔峰,但軍事防務卻不予重視,黨爭不息,爭抝不絕,為求掌權而拉邦結派,互相攻訐,對外則上上下下只求以歲貢換和平,又自以為聰明利用結盟借第三國 力量復仇,結果是消滅一個敵人後製造了一個更邪惡的敵人。但相比之下,現 時的書生,似乎更加天真,竟相信世上有政客願意協助一個潛在對手變得更富強,走到外國自行要求外力協助干預,還相信戰爭動亂沒有發生在身旁是因為公義和平 等普世價值而不是先人的鮮血和生命。現時男女平等,不知亡國恨的人已不分男女,但未成年的小朋友也被驅上第一線,口中唸著那些似懂實不懂的理念,和複述那 些高度概括簡化但脱離事實的理論,背後那些推手的道德水平才叫人感嘆呢!

愚:我也許開始明白前輩的憂慮和失望了,但社會上還有很多的不公義,難道不應改革嗎?

智:改革是必須的,但任何人説别人不行而他才行的話,總得要拿得出過往成績和可行的預案,自己沒有計劃,又一向不愛做實事,光拉倒别人的方案,用阻人前進的方法證明別人不行絕不光采。你回去讀一些宋明清三朝的歷史,再思考一下黨爭和今日的異同便可能有些領會。

愚:好的,前輩再見!


- 完 -


小傳 Biography

Simswise 若智-
年逾知命,學有所專,長於經濟行政,對社會事務每有深刻獨特見解,然智者千慮,終有一失,智慮愈深,成見愈深;崖岸自高,偏執過度,難免憤世疾俗,所謂好 智不好學,其弊也盪,雖智者亦必有所弊,若智亦即弱智也,尚幸雖悲觀而未失積極.

Simsfool 亦愚
望不惑之年,其父有感東坡先生洗兒歌之言,深信「但 望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功卿」,況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倘時來運到,刞一得之見,己足以功名利碌等身,否則亦樂得逍遙快樂,不若自命才俊之士, 動輒以天下為己任,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故得子即取名亦愚,亦愚果然深得其父神髓,故凡事隨遇而安,無作強求,相信凡存在皆合理.樂觀而欠積極,對若智之言時有質疑, 與若智對話常擦出火花.

編者按: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寄,人之賢愚賤肖,何嘗不是相生相寄,此「大智若愚,大愚若智」,「聖人不出,盜賊無有」之謂也,甚至四位同體,實質一體四面, 旁人所見,可能是抑智示愚,隱惡揚善後刻意示人之一面而已, 故「智愚談」或即「腦交戰」孰智孰愚,二而一,一而二,見仁見智而巳.

metropoli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