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一本正經地胡説八道廣東話

Fallacy about Cantonese

-21/4/2017

桃仙樸老前輩交來任務,事緣網上這幾年不斷有人吹捧廣東話為漢族語言正統,這個論題如果真正用嚴肅的做學問態度來研究並無問題,但很多帖都採用以偏概全和 混淆視聽的方式寫成,其中滲入不少謬論歪理和不盡不實的例證,選擇性地只提肯定的的事實卻忽略否地的一面,然後一些連文字學和音韻學的基礎知識也沒有的行 外人包括藝人等便人云亦云,輾轉相傳,將歪理講成真理,然後反過來一些中小學的語文教師也竟然同一口徑,這才令樸老感到憤怒和不可思議,學術水平低落還是 其次,做學問的態度輕卒才是大問題;樸老説晚輩正式讀過音韻學,不如做點傳道解惑功夫,平衡一下,以免讓這些一本正經地胡説八道的歪理貽誤世人。

原帖作者動機是什麽我不好猜度,但做成地域間的歧視和謾罵卻是一個可見到的效果,其中一篇文章更是由廣東地名由來説起,提到秦始皇設廣信在肇慶,也即西江 上游,然後一下子跳到幾百哩外西江下游和北江匯聚的廣州,説了一段廣州的歷史發展史,讓人感到現時廣州佛山一帶的廣東話,真是秦漢以來至今的正統古漢語。 但大多數考證研究説明廣信是在廣西的梧州,廣東肇慶只是近廣信而不是廣信,語言亦因此相近,而梧州或肇慶話和廣州佛山的廣東話不是同一方言,只懂廣東話的 人根本聽不明白;廣西靈渠便是二千年前秦朝的一個偉大水利工程,漢人開發廣西歷史早於廣東。

第二部份用唐詩説廣東話近古漢語,近來交相傳誦,我想説者都是轉述一些别人例證,但語音訓誥是酷首窮經的苦工,相信如陳小春等藝人沒有太多時間研究。純學 術研究而言,隋唐朝科舉用集韻和切韻,北宋整理成《廣韻》,所以廣韻可以代表隋唐古音;宋明清用《平水韻》,削去一些韻目,由於自元朝開始,中國政治文化 核心都在北京,平水韻也一直為官方沿用,官方語言的音韻大致不會太過偏離,普通話/國語承傳自官話,應該保留更多的中原古音;反過來,說普通話/國語受胡語影響的同時,南遷漢人受南方小數 民族語言影響,不可能沒有變化,蘇東坡便稱他們説的是鳥語。事實上,要找普通話或其他方言更合韻的例子絕不少於廣東話,李白的詩也有,以偏概全是個危險的 研究法。先看平水韻目:

平声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俭
二十九豏

去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無論用廣東音還是普通話/國語,一東(dung1)二冬(dung1)已分不開,六魚七虞也是;語言一直在發展。

可是,全部讀過後,便看到有很多廣東話是不合平水韻的,所以這些捧廣東話是正統的言論並非真正學術的討論。拿廣韻看,例子只會更多;廣韻原名《大宋重修廣 韻》,是北宋整理康朝的集韻和切韻而成的音韻字典,收納二萬多字,比現時的繁體大五碼還要多,廣是廣納天下文字和廣佈天下的意思,並非指廣東廣西的廣。

港人跟大多數廣東人一樣,同是南遷漢族人,廣東人或香港人牛人甚多,不必用一些不盡不實的言論來抬捧自己,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原雅音有學者不斷考究和正音,其實和現在所有方言都不同,但亦無人可以一錘定音,大家可以自行搜尋。

大家聊到何種方言更合音韻時,無極師兄提到一個科學的推斷,他說他不懂音韻,但既然普通話/國語將一些不同韻的字簡化成同一聲韻,那理論上文字同韻的機會率便 更高;一言驚醒夢中人,實情確是這樣,廣東歌難寫,其中一個原因便是音和韻都太多,稍爲偏差便成爲另一個字,用音韻證明那種方言合古詩詞只怕會得出相反結論。

當年學寫詩詞,看到韻書便傻了,完全不知怎麽背誦!原來不是説跟廣東話一樣的嗎?但實際上,很多不同韻目下的字,廣東話一樣,根本不知原來的音韻,只能硬 記,甚至入聲字也和廣東音有異,正如無極師兄的科學推斷,有些用普通話來讀反而更適合;後來看唐宋詞人也借用鄰韻,想開了,廣東人就用廣東音來寫,還是十有八九中的,何必計較誰是正 統

舉個例子: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
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詩應是七律正格平起式,用普通話/國語讀,第一句末的似字才可入韻: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首詩、文青不會不識,用廣東話讀,似(ci5),泥(nei4),西(sai1),題(tai4),嘶(si1)要押韻,「似」和「嘶」字便反證廣東話近古音的説法 不可靠,廣東音讀(ci5陽上)聲和(si1陰平聲),和泥nai4(陽平), 西sai1(陰平), 題tai4(陽平) 便不合韻也不合聲,勉强算是韻尾相同,但語言學上,支,齊兩韻的分別很大。用普通話/國語是似(si4),泥(ni2),西(xi1),題(ti2),嘶(si1/xi1),除了似不是平聲,反而和支韻或齊韻 同韻,合格律的程度更高。事實上,平水韻支,齊分屬不同韻目,普通話已合而為一,蘇東坡寫詩時是要麼借用了旁韻,要麼是宋朝的官方語言已近現代普通話/國語。

相似例子極多,只是現在網絡時代,嚴肅做學問的人比例上少了。

讀詩而又懂音韻學的人知道,用任何一種現代的方言讀,也應有合格律或不合格律的,太執著便無從創作。

再隨便舉一首:

《錦瑟》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按格律,如用廣東音,弦jyun4、年nin4、鵑gyun1、煙Jin4和然Jin1押韻,弦和鵑二字便不合韻,同樣地,國語是弦xian2,年nian2,鵑juan1,煙yan1,雖然部份複合韻不是全部同一韻目,韻頭不同,但起碼韻尾是an。

可見唐詩的韻,很多時用國語讀比廣東話更準確,只是入聲有問題。入聲是險韻,不多人用。其實網上不斷被引用的李白《夜思》也有同樣問題: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是順拈格平起式五絕: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光、霜、鄉三字,用廣東語gwong, soeng, hoeng便不能全合韻,用國語是 gwang, shuang, xiang,韻尾一樣,反而更合適。其餘的平仄聲律,也是各有其合與不合的情況出現。這個不難理解,由於普通話/國語韻目的合併更多,原來分屬不同韻目的 也歸入同一韻目,反而更易押韻,要用音韻來挑戰普通話/國語是適得其反,至於用詞,也是一樣,除了千辛萬苦找出來的古語和廣東話相近,餘下的絕大部份便是 跟普通話/國語相通,書面語近普通話/國語是常識,同樣地,字詞運用的相似性,質和量上都仍是普通話勝出。這是客觀不帶偏見的結論。

在網絡年代,如果不解決核實資訊的真假性質,謬論普及比知識普及更容易。只要一本正經地胡説八道,便有人相信,然後輾轉流傳,將無知者無畏( Ignorant is fearless)的精神發揚光大。

- 完 -